第291章 皇家科学院
康熙一行次日下午方赶回天津,驻跸丁字沽行宫。稍事休息,康熙便命人传召胤祯。
胤祯并未随驾,而是快马赶回天津检查各项准备事宜,巡查天津城内外治安情况,天津献俘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康熙又是完美主义者,事事追求完美、圆满,若是出了漏子,他作为策划者和执行者自然是难辞其咎,在康熙心里亦会留下能力有限的印象,眼下天津人满为患,又多是京师权贵、士子、缙绅、殷商富贾等,食、住、行这几方面,他都不敢有半点疏忽。
听闻康熙传召,胤祯一路走一路默想,估计是为了戴梓等工匠的封赏问题,明日献俘之后,海军便将建军,自然也要大肆封赏,这问题确实该定下来了,只不清楚康熙是什么章程?
进得书房,请安见礼之后,康熙便笑道:“赐座,赏茶。”
谢恩之后,胤祯才在下首座下,康熙已是含笑道:“召你来,是为戴梓等工匠封赏一事,朕意将几名工匠授予九品虚衔,再赏以银两,你意如何?”
九品虚衔,这与心中设想相差太远了,胤祯不由大为失望,康熙的眼界太局限了,微一思忖,他才欠身道:“回皇阿玛,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儿臣窃以为,还要因时而异。经过世祖爷与皇阿玛七十余年宵旰孜孜,如今已是四海统一,天下归心,士子、农民、商人皆有长足发展,唯独手工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工匠不受重视,地位低下,则必然导致杂学人才短缺,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凡稍有才智之士,莫不钻研孔孟之道,汲汲营营,为的便是学而优则仕,谁愿意把精力浪费在没有任何出路的杂学之道?
杂学、工匠不仅关系到火器的改良,亦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每一项重大改进和发明皆能极大的促进农业、商业的发展,方便人们的生活,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此外,儿臣认为,唯有孔孟之徒方能出仕的千古陈规亦需打破,地方官员,不能只有举子、进士,应该吸纳农学、杂学、商业人才。”
听到最后一句,康熙不由一怔,老十四要求重赏工匠的背后竟然还隐藏着这样一篇大文章!想到农学院的建立,设立督农官,他不由一阵无语,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帮老十四迈了一大步,转念他又想到,地方官员不由士子独专,吸纳各行人才,法子倒是不错,能够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那些个为官的举子、进士自幼埋头苦读,很多都是不务实、不懂农事、不擅经济之道,不解民生疾苦的官员。
想到这里,康熙疑惑的道:“如此,不虑引起士林反对?再说,农乃国之本,大肆鼓励百姓从事手工业,不虑影响农业?”
见康熙并未明确反对,胤祯大松了一口气,忙欠身道:“回皇阿玛,不论农学、杂学还是商业人才,都必须是士子出身,对士子而言,乃是多了条入仕途径,何来反对?此举,不过是鼓励士子多面发展,不局限于孔孟之道而已。
农业乃是百业之本,自然不能影响、危及农业根本,随着皇阿玛颁布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及摊丁入亩的推行,人口会出现猛烈增长,不仅不用担忧没有足够的劳力从事农业,反而要虑及富足剩余劳动力的生计问题。”
人口猛烈增长?康熙一楞,摊丁入亩会引发这个后果?稍一思忖,他便微微颌首,取消了丁税,添丁便再无负担,百姓又多是多子多福的观念,这个可能性确实很大,想到这里,他极为赞赏的瞅了胤祯一眼,老十四虑事周全、眼光长远,满朝上下,确实无人能及,固定丁额,摊丁入亩将引起人口暴增这一点,根本就没人虑及。
沉吟了半晌,康熙才道:“此事牵扯甚大,须得从长计议,你对这批工匠的封赏有何具体建议?”
此事胤祯早有思虑,当即试探着道:“回皇阿玛,若欲鼓励士子专研杂学,吸引杂学有成者投身于火器研究,唯有提高其地位、身份,给予俸禄,这批工匠唯有戴梓是士子出身,其余皆是匠人,儿臣窃以为晋封戴梓骑都尉(正四品),其余人等晋封恩骑尉(正七品)再赏以银钱,让其名利双收,还请皇阿玛圣决。”
康熙闻言不由默然不语,国之名器,例不轻授,老十四竟然想给工匠封爵,实乃千古未有之奇闻。骑都尉、恩骑尉都是武官爵位,海军没意见,八旗官兵岂能没意见?多少进士出身的文臣终其一生也封不了爵位,给几个工匠封爵位,朝野上下不闹翻天才怪,此事断不能行。
他颇为奇怪的瞥了胤祯一眼,工匠的作用是无庸质疑的,但也不至于如老十四说的如此重要,老十四何以一再坚持给工匠封爵?老十四可不是如此不知轻重、不知进退之人,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目的?这小子行事现在是越来越看不明白了。
想到这里,康熙斯条慢理的呷了口茶,而后才施施然道:“少给朕兜圈子,有什么想法说出来朕听听。”
听康熙如此说,胤祯不由微笑道:“皇阿玛洞察幽微,儿臣一点小心思难逃圣鉴。”
这小子果然是另有想法,怕自己不同意,就故意拿封爵来说事,康熙心里不由暗笑,跟朕玩心眼,你小子还嫩了点。
胤祯已是接着说道:“皇阿玛,儿臣想成立一个科学院,专门从事杂学及火器、炼铁、铸造等技术改良、革新的研究,不过,规格必须是最高的,其地位必须要远远高于国子监,如此戴梓等人便可收入科学院,这是地位,待遇方面,可以参考官员或者是爵位的俸禄。名字儿臣都想好了,就叫大清皇家科学院。”
科学院?又是西洋的称呼?康熙听的微微发楞,这法子倒是不错,至少比封爵位强的多,估计也没人反对,至于俸禄待遇,让老十四自己发,想怎么发都随他,只是这大清皇家的名头,皇室在老十四这里沾了不少的光,让他狐假虎威一次也无妨。
想到这里,康熙又觉不对,老十四绕去绕来才说出这个想法,定然是大有深意,或者是有所求才对,微微沉吟,他才试探着问道:“你的意思,该不是要朕出面创建这个科学院吧?”
“皇阿玛圣明,唯有皇阿玛亲自创办科学院,方显朝廷对科学院的重视,方显朝廷对杂学对工匠的重视,方能配得上大清皇家科学院的名字。”胤祯连忙躬身说道。
闹了半天,是为了给朕下套,康熙瞪了胤祯一眼,不过,由他出面创建也好,如此方能彰显朝廷对戴梓等工匠的重视,这杂学也该大力发展了,西洋派来的传教士,几乎个个都是学识渊博之人,历法、数学、几何什么的都精通,泱泱天朝岂能无杂学人才?
想到这里,康熙含笑道:“朕允了,不过这建科学院的银子可得你出,是建在京城还是上海?”
“谢皇阿玛成全。”胤祯躬身谢道,起身才道:“京师建总院,上海建分院。”
还总院、分院的,看来这科学院不能等闲视之,康熙接着问道:“你打算给戴梓哪一级的待遇?”
“享受一品大员俸禄。”胤祯毫不迟疑的说道。
一品大员俸禄,康熙心里一跳,有钱也不是这么个玩法,这可不是千金买马骨,那只买一次,这俸禄可是年年要发的,这么高的待遇,那岂不让人削尖了脑袋往科学院挤?
见康熙表情惊讶,胤祯忙解释道:“科学院,不是轻易能进的,况且,儿臣还打算以此高俸禄吸引西洋的人才,不仅是俸禄,所有的研究器材、材料,经费,儿臣都一概免费供应,儿臣希望通过二十年或者是三十年,让大清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
二、三十年,那得花多少银子?康熙大为疑惑的问道:“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有何好处?”
胤祯躬身道:“回皇阿玛,这好处是数之不尽的,而且泽被子孙后代,就军事而言,最先进的火炮、火枪、战舰都会是大清先研制出来,当然不仅仅是军事,科学研究将触及各行各业,农业、手工业、商业都会得到极大的促进,例如造纸印刷、炼铁炼钢,纺纱织布,农作物的栽培、改良,铸造等等都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康熙听的怦然心动,迟疑的问道:“既有如此多益处,西洋诸国会放这些人才来大清?”
胤祯微微笑着说道:“科学研究是需要大量银钱做后盾的。”胤祯信心满满的说道:“大清是天下最富有的国家,皇阿玛又是这世界眼界最开阔的君主,最雄厚的资金、最优厚的待遇,这一切都将随着皇阿玛宣布大清皇家科学院的成立而传播开去,十年之内,全世界的杂学人才都将云集大清!”
胤祯充满信心的望着康熙,心里却是暗笑,一般的二流角色,咱看不上眼,咱要挖顶级的大师,而且是在没出名之前就挖来。
(未完待续)
胤祯并未随驾,而是快马赶回天津检查各项准备事宜,巡查天津城内外治安情况,天津献俘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康熙又是完美主义者,事事追求完美、圆满,若是出了漏子,他作为策划者和执行者自然是难辞其咎,在康熙心里亦会留下能力有限的印象,眼下天津人满为患,又多是京师权贵、士子、缙绅、殷商富贾等,食、住、行这几方面,他都不敢有半点疏忽。
听闻康熙传召,胤祯一路走一路默想,估计是为了戴梓等工匠的封赏问题,明日献俘之后,海军便将建军,自然也要大肆封赏,这问题确实该定下来了,只不清楚康熙是什么章程?
进得书房,请安见礼之后,康熙便笑道:“赐座,赏茶。”
谢恩之后,胤祯才在下首座下,康熙已是含笑道:“召你来,是为戴梓等工匠封赏一事,朕意将几名工匠授予九品虚衔,再赏以银两,你意如何?”
九品虚衔,这与心中设想相差太远了,胤祯不由大为失望,康熙的眼界太局限了,微一思忖,他才欠身道:“回皇阿玛,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儿臣窃以为,还要因时而异。经过世祖爷与皇阿玛七十余年宵旰孜孜,如今已是四海统一,天下归心,士子、农民、商人皆有长足发展,唯独手工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工匠不受重视,地位低下,则必然导致杂学人才短缺,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凡稍有才智之士,莫不钻研孔孟之道,汲汲营营,为的便是学而优则仕,谁愿意把精力浪费在没有任何出路的杂学之道?
杂学、工匠不仅关系到火器的改良,亦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每一项重大改进和发明皆能极大的促进农业、商业的发展,方便人们的生活,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此外,儿臣认为,唯有孔孟之徒方能出仕的千古陈规亦需打破,地方官员,不能只有举子、进士,应该吸纳农学、杂学、商业人才。”
听到最后一句,康熙不由一怔,老十四要求重赏工匠的背后竟然还隐藏着这样一篇大文章!想到农学院的建立,设立督农官,他不由一阵无语,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帮老十四迈了一大步,转念他又想到,地方官员不由士子独专,吸纳各行人才,法子倒是不错,能够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那些个为官的举子、进士自幼埋头苦读,很多都是不务实、不懂农事、不擅经济之道,不解民生疾苦的官员。
想到这里,康熙疑惑的道:“如此,不虑引起士林反对?再说,农乃国之本,大肆鼓励百姓从事手工业,不虑影响农业?”
见康熙并未明确反对,胤祯大松了一口气,忙欠身道:“回皇阿玛,不论农学、杂学还是商业人才,都必须是士子出身,对士子而言,乃是多了条入仕途径,何来反对?此举,不过是鼓励士子多面发展,不局限于孔孟之道而已。
农业乃是百业之本,自然不能影响、危及农业根本,随着皇阿玛颁布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及摊丁入亩的推行,人口会出现猛烈增长,不仅不用担忧没有足够的劳力从事农业,反而要虑及富足剩余劳动力的生计问题。”
人口猛烈增长?康熙一楞,摊丁入亩会引发这个后果?稍一思忖,他便微微颌首,取消了丁税,添丁便再无负担,百姓又多是多子多福的观念,这个可能性确实很大,想到这里,他极为赞赏的瞅了胤祯一眼,老十四虑事周全、眼光长远,满朝上下,确实无人能及,固定丁额,摊丁入亩将引起人口暴增这一点,根本就没人虑及。
沉吟了半晌,康熙才道:“此事牵扯甚大,须得从长计议,你对这批工匠的封赏有何具体建议?”
此事胤祯早有思虑,当即试探着道:“回皇阿玛,若欲鼓励士子专研杂学,吸引杂学有成者投身于火器研究,唯有提高其地位、身份,给予俸禄,这批工匠唯有戴梓是士子出身,其余皆是匠人,儿臣窃以为晋封戴梓骑都尉(正四品),其余人等晋封恩骑尉(正七品)再赏以银钱,让其名利双收,还请皇阿玛圣决。”
康熙闻言不由默然不语,国之名器,例不轻授,老十四竟然想给工匠封爵,实乃千古未有之奇闻。骑都尉、恩骑尉都是武官爵位,海军没意见,八旗官兵岂能没意见?多少进士出身的文臣终其一生也封不了爵位,给几个工匠封爵位,朝野上下不闹翻天才怪,此事断不能行。
他颇为奇怪的瞥了胤祯一眼,工匠的作用是无庸质疑的,但也不至于如老十四说的如此重要,老十四何以一再坚持给工匠封爵?老十四可不是如此不知轻重、不知进退之人,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目的?这小子行事现在是越来越看不明白了。
想到这里,康熙斯条慢理的呷了口茶,而后才施施然道:“少给朕兜圈子,有什么想法说出来朕听听。”
听康熙如此说,胤祯不由微笑道:“皇阿玛洞察幽微,儿臣一点小心思难逃圣鉴。”
这小子果然是另有想法,怕自己不同意,就故意拿封爵来说事,康熙心里不由暗笑,跟朕玩心眼,你小子还嫩了点。
胤祯已是接着说道:“皇阿玛,儿臣想成立一个科学院,专门从事杂学及火器、炼铁、铸造等技术改良、革新的研究,不过,规格必须是最高的,其地位必须要远远高于国子监,如此戴梓等人便可收入科学院,这是地位,待遇方面,可以参考官员或者是爵位的俸禄。名字儿臣都想好了,就叫大清皇家科学院。”
科学院?又是西洋的称呼?康熙听的微微发楞,这法子倒是不错,至少比封爵位强的多,估计也没人反对,至于俸禄待遇,让老十四自己发,想怎么发都随他,只是这大清皇家的名头,皇室在老十四这里沾了不少的光,让他狐假虎威一次也无妨。
想到这里,康熙又觉不对,老十四绕去绕来才说出这个想法,定然是大有深意,或者是有所求才对,微微沉吟,他才试探着问道:“你的意思,该不是要朕出面创建这个科学院吧?”
“皇阿玛圣明,唯有皇阿玛亲自创办科学院,方显朝廷对科学院的重视,方显朝廷对杂学对工匠的重视,方能配得上大清皇家科学院的名字。”胤祯连忙躬身说道。
闹了半天,是为了给朕下套,康熙瞪了胤祯一眼,不过,由他出面创建也好,如此方能彰显朝廷对戴梓等工匠的重视,这杂学也该大力发展了,西洋派来的传教士,几乎个个都是学识渊博之人,历法、数学、几何什么的都精通,泱泱天朝岂能无杂学人才?
想到这里,康熙含笑道:“朕允了,不过这建科学院的银子可得你出,是建在京城还是上海?”
“谢皇阿玛成全。”胤祯躬身谢道,起身才道:“京师建总院,上海建分院。”
还总院、分院的,看来这科学院不能等闲视之,康熙接着问道:“你打算给戴梓哪一级的待遇?”
“享受一品大员俸禄。”胤祯毫不迟疑的说道。
一品大员俸禄,康熙心里一跳,有钱也不是这么个玩法,这可不是千金买马骨,那只买一次,这俸禄可是年年要发的,这么高的待遇,那岂不让人削尖了脑袋往科学院挤?
见康熙表情惊讶,胤祯忙解释道:“科学院,不是轻易能进的,况且,儿臣还打算以此高俸禄吸引西洋的人才,不仅是俸禄,所有的研究器材、材料,经费,儿臣都一概免费供应,儿臣希望通过二十年或者是三十年,让大清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
二、三十年,那得花多少银子?康熙大为疑惑的问道:“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有何好处?”
胤祯躬身道:“回皇阿玛,这好处是数之不尽的,而且泽被子孙后代,就军事而言,最先进的火炮、火枪、战舰都会是大清先研制出来,当然不仅仅是军事,科学研究将触及各行各业,农业、手工业、商业都会得到极大的促进,例如造纸印刷、炼铁炼钢,纺纱织布,农作物的栽培、改良,铸造等等都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康熙听的怦然心动,迟疑的问道:“既有如此多益处,西洋诸国会放这些人才来大清?”
胤祯微微笑着说道:“科学研究是需要大量银钱做后盾的。”胤祯信心满满的说道:“大清是天下最富有的国家,皇阿玛又是这世界眼界最开阔的君主,最雄厚的资金、最优厚的待遇,这一切都将随着皇阿玛宣布大清皇家科学院的成立而传播开去,十年之内,全世界的杂学人才都将云集大清!”
胤祯充满信心的望着康熙,心里却是暗笑,一般的二流角色,咱看不上眼,咱要挖顶级的大师,而且是在没出名之前就挖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