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天神之会
第267章 天神之会
那位大王没有理会瀛皇的询问,只是挥了挥手,便带着他们迅速登上了山顶。
那里居然有一座宫殿。
瀛皇在夜色中,也看得到那宫殿的雄伟 。
“虽然比朕的宫殿简陋了些,不过……这个山大王看来很不一般呢。”
瀛皇暗暗地想,对这个莫名其妙的大王更加好奇了。
他们刚刚进入咸阳宫,梆子声便敲响了。
不是更夫敲的梆子,而是示警的梆子。
“梆梆梆~~”
夜里,清脆的梆子声比钟声和号角传得更远,也更容易被睡梦中的人警觉。
由忆祖山上传下的梆子声,很快就由山腰和山脚的人家继续传了下去。然后,以忆祖山为中心,四下数座山峰内外,便似一阵风吹走了乌云,点点星光露了出来。
那是灯火,一个个村寨、一户户人家发出的灯火。
无数的人家醒来了,家有青壮的,已经迅速背起他们的猎弓,拿起他们的刀叉,迅速到他们的村口汇合,然后由他们的保正率领,分成一个个小队,以村庄为中心,向四下辐射过去。
妇人和儿童、老人们也没有闲着。
三山妇人同样善战,虽然力气比起男人要差一些,但是不比刀剑,只要一弓在手,她们也是极具威胁的对手。
而此刻,她们已经隐在树后、屋顶、墙侧,如果有村里人不认识的陌生人出现,就会突然有一枝利箭,从他们绝对意想不到的方向出现。
老人们经验丰富,他们坐镇村寨各处要道,指挥调遣,孩子们拿着锋利的砍柴的弯马、甚至射鸟的弹弓子,听候爷爷奶奶们的吩咐,往来奔跑,传递消息。
山上的梆子声,意味着有贼出现。
他们都是直属于大王的子民,他们原本都是逃荒的难民,他们知道要生活下去何等不易,他们更清楚现在的安宁和幸福的生活来自于谁。
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他们对大王的依附有多深,对老人们来说,那是他们儿孙得以不断延续的保障,对于丈夫和妻子们来说,那是他们的父母公婆、伴侣子女们安身立命的保障。
对于孩子们来说,那就更简单了。他们不需要弄清楚这其中的利害,他们只需要知道,爷爷奶奶、他们的爹娘都说了,大王就是这世上最好的人,有大王在,他们一家才能吃饱饭,才不会受人欺负。
善恶、对立,对他们来说,只此一条就够了。
很快,他们居然真的搜到了三个形踪诡异的陌生人。
前坷子村抓到一个,在郊外。
后岗子村抓到一个,那人藏在土地庙里。
鸡冠子寨抓到一个,那人不知道是想进寨子还是想出寨子,被人发现的时候,他正一脸懵逼地站在村口,一动也不敢动。
他脚下地面上,插着三支利箭,斜入地面半尺。四周乌漆麻黑的,他连箭手在哪儿都看不见,为了活命,他只能站在那儿。
然后他就看见火把从四下汇拢过来,看到了一杆杆梭枪、一柄柄铁叉,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完蛋了!”这人绝望地想,蒙家是绝不会承认他是自己家族派来,一路尾随那货车,赶到忆祖山上探听动静的。
如果大王想杀他,他会死吧?
这样一想,这个倒霉的斥候更绝望了。
做为一个优秀的探子,他自有诸多潜藏、隐匿的手段,可是如果一个村子所有的人都被发动起来,除非他能变成一只会打洞的老鼠,他能藏到哪儿去呢?
这不是忆祖山上第一次传出警讯,而且警讯未必一定要传自于忆祖山,其他村寨如果突然遇险,传出警讯后,其他村寨也会呼应。
第一次的时候,其实尽管有何善光何公公领着一些人指导,他们还是乱成了一锅粥,像一群没头苍蝇似的在村子内外乱转。
但是到了今天,已经不需要人指点了,他们已经很清楚应该占据哪些交通要道,应该在哪些山路小径上埋伏,应该重点搜查哪些容易藏匿的地方。
他们也明白了应该怎样发挥一个村子里所有人的作用,年纪老迈者如何把他们的经验化为指挥,青壮应该出现在哪里,辅助应该如何去配合,号令如何来传递……
诸国以先贤启蒙之术、教化之法治民,三山则是完全放纵散养治民,而依附于忆祖山的如今共四十一座村寨,却是打着以民壮维护地方治安的名义,以兵法治民,那么这里未来会变成如何?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开国功臣中很多都是他的老秀,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卢绾、夏侯婴等,包括刘邦的老婆吕雉,也是极厉害的政治人物。
这么一个小地方,为什么能一下子涌现出来那么多的国家栋梁呢?
标准答案是:人杰地灵,豪杰辈出。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开国功臣里也有很多老乡,徐达、汤和、周德兴、李文忠、朱文正、耿炳文等,一个贫困县里,涌现出了许多彪炳史册的英雄豪杰,为什么人才如此集中?
标准答案是:人杰地灵,豪杰辈出。
我们现在有将军县、将军乡,有一个镇出了大将、上将等三十多位开国将军,近九十位省军级领导的地方,究竟为什么人才可以如此地集中?
其实大部分人的潜力都是一样的,这些人的起步也并不比别人更高。萧何原是沛县的一个小官,曹参原是当地的监狱长,樊哙只是个杀猪的,周勃只是养蚕个的,有时候还搞点副业,帮人家哭丧,夏侯婴只是个养马的……
如果没有秦末大乱,如果没有刘邦揭竿而起,他们一辈子也就操持着这些,并不会有什么“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的事情出现,因为那时的他们,本来也没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材。
勇猛如樊哙,如果把全国杀猪的都凑到一起,他杀猪的本事可能连中流都达不到。
他们能留名青史,最根本的原因是机遇,他们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碰到了一个合适的带头人。他们跟着这个人一起成长,经验和能力在不断地进步。
当他们从一个乡,势力不断地扩大,直至鼎定天下,得以谋国的时候,他们那时的阅历和经验,确实使他们的能力把他们曾经的同行远远抛在了后边。
但他们起步点的能力,未必比那些人强上半分。
时势造就了他们。
杨瀚在以兵法潜移默化地教化着这些村民,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正在渐渐凌驾于曾经同样起点的大多数人。
只要时机得宜,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他们这些逃荒难民当中,未来会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现在没有人能清晰地想到这个问题,连杨瀚也没有想过。他只是觉得自己太需要人了,他需要既有能力、又能为他所有的人,而他只有这些人可用,所以便只能倾注心血去培养他们。
将来总有一天,人们列举起这些籍贯为忆祖山的,环绕在那位英明大帝身边的无数英雄豪杰时,也会得出气运所至,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结论。
其中的道理,还是不会有人理解。
但是未来再次天下更迭时,还是会出现同样的现象。
循环往转,永世不易。
此时的咸阳宫里,杨瀚完全没有想到这些,他以抓贼的名义动员周边诸村寨,扫荡了可能尾随而来的探马斥候之后,马上就在勤政殿里与瀛皇进行了正式会面。
瀛皇家族以神自居,三山洲上的杨氏,以天圣家族自居。
所以,他们的这次会见,在三山世界的历史上,就被命名为—
天神之会!
那位大王没有理会瀛皇的询问,只是挥了挥手,便带着他们迅速登上了山顶。
那里居然有一座宫殿。
瀛皇在夜色中,也看得到那宫殿的雄伟 。
“虽然比朕的宫殿简陋了些,不过……这个山大王看来很不一般呢。”
瀛皇暗暗地想,对这个莫名其妙的大王更加好奇了。
他们刚刚进入咸阳宫,梆子声便敲响了。
不是更夫敲的梆子,而是示警的梆子。
“梆梆梆~~”
夜里,清脆的梆子声比钟声和号角传得更远,也更容易被睡梦中的人警觉。
由忆祖山上传下的梆子声,很快就由山腰和山脚的人家继续传了下去。然后,以忆祖山为中心,四下数座山峰内外,便似一阵风吹走了乌云,点点星光露了出来。
那是灯火,一个个村寨、一户户人家发出的灯火。
无数的人家醒来了,家有青壮的,已经迅速背起他们的猎弓,拿起他们的刀叉,迅速到他们的村口汇合,然后由他们的保正率领,分成一个个小队,以村庄为中心,向四下辐射过去。
妇人和儿童、老人们也没有闲着。
三山妇人同样善战,虽然力气比起男人要差一些,但是不比刀剑,只要一弓在手,她们也是极具威胁的对手。
而此刻,她们已经隐在树后、屋顶、墙侧,如果有村里人不认识的陌生人出现,就会突然有一枝利箭,从他们绝对意想不到的方向出现。
老人们经验丰富,他们坐镇村寨各处要道,指挥调遣,孩子们拿着锋利的砍柴的弯马、甚至射鸟的弹弓子,听候爷爷奶奶们的吩咐,往来奔跑,传递消息。
山上的梆子声,意味着有贼出现。
他们都是直属于大王的子民,他们原本都是逃荒的难民,他们知道要生活下去何等不易,他们更清楚现在的安宁和幸福的生活来自于谁。
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他们对大王的依附有多深,对老人们来说,那是他们儿孙得以不断延续的保障,对于丈夫和妻子们来说,那是他们的父母公婆、伴侣子女们安身立命的保障。
对于孩子们来说,那就更简单了。他们不需要弄清楚这其中的利害,他们只需要知道,爷爷奶奶、他们的爹娘都说了,大王就是这世上最好的人,有大王在,他们一家才能吃饱饭,才不会受人欺负。
善恶、对立,对他们来说,只此一条就够了。
很快,他们居然真的搜到了三个形踪诡异的陌生人。
前坷子村抓到一个,在郊外。
后岗子村抓到一个,那人藏在土地庙里。
鸡冠子寨抓到一个,那人不知道是想进寨子还是想出寨子,被人发现的时候,他正一脸懵逼地站在村口,一动也不敢动。
他脚下地面上,插着三支利箭,斜入地面半尺。四周乌漆麻黑的,他连箭手在哪儿都看不见,为了活命,他只能站在那儿。
然后他就看见火把从四下汇拢过来,看到了一杆杆梭枪、一柄柄铁叉,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完蛋了!”这人绝望地想,蒙家是绝不会承认他是自己家族派来,一路尾随那货车,赶到忆祖山上探听动静的。
如果大王想杀他,他会死吧?
这样一想,这个倒霉的斥候更绝望了。
做为一个优秀的探子,他自有诸多潜藏、隐匿的手段,可是如果一个村子所有的人都被发动起来,除非他能变成一只会打洞的老鼠,他能藏到哪儿去呢?
这不是忆祖山上第一次传出警讯,而且警讯未必一定要传自于忆祖山,其他村寨如果突然遇险,传出警讯后,其他村寨也会呼应。
第一次的时候,其实尽管有何善光何公公领着一些人指导,他们还是乱成了一锅粥,像一群没头苍蝇似的在村子内外乱转。
但是到了今天,已经不需要人指点了,他们已经很清楚应该占据哪些交通要道,应该在哪些山路小径上埋伏,应该重点搜查哪些容易藏匿的地方。
他们也明白了应该怎样发挥一个村子里所有人的作用,年纪老迈者如何把他们的经验化为指挥,青壮应该出现在哪里,辅助应该如何去配合,号令如何来传递……
诸国以先贤启蒙之术、教化之法治民,三山则是完全放纵散养治民,而依附于忆祖山的如今共四十一座村寨,却是打着以民壮维护地方治安的名义,以兵法治民,那么这里未来会变成如何?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开国功臣中很多都是他的老秀,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卢绾、夏侯婴等,包括刘邦的老婆吕雉,也是极厉害的政治人物。
这么一个小地方,为什么能一下子涌现出来那么多的国家栋梁呢?
标准答案是:人杰地灵,豪杰辈出。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开国功臣里也有很多老乡,徐达、汤和、周德兴、李文忠、朱文正、耿炳文等,一个贫困县里,涌现出了许多彪炳史册的英雄豪杰,为什么人才如此集中?
标准答案是:人杰地灵,豪杰辈出。
我们现在有将军县、将军乡,有一个镇出了大将、上将等三十多位开国将军,近九十位省军级领导的地方,究竟为什么人才可以如此地集中?
其实大部分人的潜力都是一样的,这些人的起步也并不比别人更高。萧何原是沛县的一个小官,曹参原是当地的监狱长,樊哙只是个杀猪的,周勃只是养蚕个的,有时候还搞点副业,帮人家哭丧,夏侯婴只是个养马的……
如果没有秦末大乱,如果没有刘邦揭竿而起,他们一辈子也就操持着这些,并不会有什么“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的事情出现,因为那时的他们,本来也没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材。
勇猛如樊哙,如果把全国杀猪的都凑到一起,他杀猪的本事可能连中流都达不到。
他们能留名青史,最根本的原因是机遇,他们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碰到了一个合适的带头人。他们跟着这个人一起成长,经验和能力在不断地进步。
当他们从一个乡,势力不断地扩大,直至鼎定天下,得以谋国的时候,他们那时的阅历和经验,确实使他们的能力把他们曾经的同行远远抛在了后边。
但他们起步点的能力,未必比那些人强上半分。
时势造就了他们。
杨瀚在以兵法潜移默化地教化着这些村民,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正在渐渐凌驾于曾经同样起点的大多数人。
只要时机得宜,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他们这些逃荒难民当中,未来会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现在没有人能清晰地想到这个问题,连杨瀚也没有想过。他只是觉得自己太需要人了,他需要既有能力、又能为他所有的人,而他只有这些人可用,所以便只能倾注心血去培养他们。
将来总有一天,人们列举起这些籍贯为忆祖山的,环绕在那位英明大帝身边的无数英雄豪杰时,也会得出气运所至,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结论。
其中的道理,还是不会有人理解。
但是未来再次天下更迭时,还是会出现同样的现象。
循环往转,永世不易。
此时的咸阳宫里,杨瀚完全没有想到这些,他以抓贼的名义动员周边诸村寨,扫荡了可能尾随而来的探马斥候之后,马上就在勤政殿里与瀛皇进行了正式会面。
瀛皇家族以神自居,三山洲上的杨氏,以天圣家族自居。
所以,他们的这次会见,在三山世界的历史上,就被命名为—
天神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