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报废的采访备稿
作为记者,蔡云对人的认知应该说是高于这个社会整体水平一大截的。
毕竟,和人打交道,是记者最主要,也是最本职的工作。
按理说,她是个见过世面的人。
上到演艺明星,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下到五保户,贫困家庭,残疾人,乞丐,流水线工人,甚至各种监狱犯人。
形形*的人,她都算见识过了。
就看人这一点,这几年的工作经验,说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那是有点吹牛,但最起码,判断出来一个八九不离十的功夫,还是有的。
被采访人说话时的每一个细微表情,说话音量的不自觉变化,对说话内容的迟疑……这些都是她,作为一个采访者必须要辨认清楚,并第一时间做出及时反馈的人。以便在对方的容忍范围内,最大化的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
对记者来说,这些信息就是一切,是出名,是升值,是加薪……
一个好的记者,在跟对方见面之前,就应该了解到对方全部信息的百分之80,在见面说过三句话之后,就应该判断出剩下的百分之15,然后在彼此的交流中,把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百分之五,像钓鱼一样,慢慢的,用一个又一个看似无关的问题,把它们钓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蔡云,很难够的上一个好字。
首先,对方的身份,以及基础的背景调查。
因为是娱乐新闻,再加上接到采访任务时已经是昨天晚上下班之后,当时她还在外面吃饭,只是随口答应了这事。回到家之后已经很晚了,临时从网上查资料,这个叫吴小清的基本没什么信息,想打电话吧,时间又太晚。
只能根据之前采访陈明导演的时候,他提过几句的信息,最终找到了青蓝咨询,然后又从青蓝咨询,了解了吴小清是这家公司的法人。
然后就没了,就像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
他曾经的经历,上学时的表现,家乡人对他的看法,公司的人对他的看法,和陈导之间的关系,和其他演员之间的关系,那些发布会上被说出来的细节的真实性……蔡云都无从认证。
当然,这也不能说蔡云不够专业,只能说在这之前,吴小清的重要性,在蔡云这里根本就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蔡云来说,这次采访的任务,不过是为了一个娱乐新闻而已,也许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少年,也许不是,只是陈导为了宣传电影,弄出来的一些噱头……不管真假如何,这次采访的总信息量是一定的,顶天了,也就是采访到一个优秀编剧。
当然,在蔡云的计算中,吴小清的实际重要性,要比普通的编剧更强一些。这里的强,跟吴小清写出来的这部电影到底有多精彩,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老实说,蔡云压根就没看过这电影,虽然之前陈明也给他们报社发了几张邀请函,请他们去看点映,但社里最终还是没人去——国产科幻片诶,还是原始人,看海报还以为是去看动物园呢……国产电影什么德行还不知道吗?闲的?
吴小清的重要性,更多的是跟这部电影目前还不错的反响,以及他个人的一些特质有关。
这个特质主要有两点,是蔡云在进行这次采访之前,路上构思采访大纲时想的——这也将是她整个采访的核心。
第一是年轻,标新立异的年轻。初中毕业的水平,据说刚刚成年。这是最具备新闻价值的一点。年轻加上成功,在这个普遍佛系的社会中,还是很容易产生话题性的。第二,就是创业。虽然在这之前,蔡云并不清楚青蓝咨询的规模,但他创业这一点是千真万确。
这样,在见到吴小清真人之前,他整个人的形象就在蔡云脑子里基本成型了:一个很年轻的乡下孩子,初中毕业却小有才华。
也许是因为家境贫穷(这几乎是绝大部分原因,如果不是那就更好),没有继续读书,而是自己在家写了一个剧本,这剧本还立刻得到一位知名导演的认可。在得到第一桶金之后,他立刻就拿这些钱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这个故事框架中还没有填充细节,但本身的吸引力已经出来了,在采访过程中,蔡云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每一个细节,找出更多的闪光点。比如为什么没读书,这个原因就是蔡云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当然,另外还有,比如剧本是怎么想的,和导演初次合作有什么感想,是否适应演艺圈的工作。为什么转行?思路是什么?
最后,当然也是最关键的,是什么给了他这样的自信,自己走出这样一条路,他的个人行为对其他的同龄人有什么启示……
如果吴小清这个人物真的如陈导说的,是靠他自己的才华走到今天这一步,那他必然有许多与众不同的话能够对她说。
在现代社会,什么人说的话最具有新闻效应?
明星吗?当然不是,明星们天天说话,说各种各样的话,但绝大多数都在套路范围内。他们可以制造热点,制造新闻,但离开了流量,这些话本身却不具备新闻效应。
官员和学者?他们肚子里也许有成为新闻的东西,但永远也不可能指望在正常状态下,让他们主动说出来。
平民,或者边缘人,他们说的话足够激烈,有时候也能火上一把,但他们的地位堪忧——不管说的话多有道理,没有自身的能量,这些话也不可能让人信服。
但,如果把这三类人的身份突然中和呢,或者说,某个人正在快速从一个阶层跃向另一个阶层……平民一夜蹿红,成为明星;官员突然火了,成为媒体的焦点;曾经是明星,如今失落的人;曾经是官员,如今的普通人……就蔡云的经验来看,这些人说话往往是最具备爆点的。
而吴小清,显然就是最标准的这一类,存在极大爆点可能性的人。
“蔡小姐,”颜雁的话,打断了蔡云的思绪,“9点15了,吴总现在可以接受您的采访了。”
“哦,”蔡云点点头,“谢谢。”
她却没有起身,而是低下头,看着自己眼前空白的稿纸发呆。这稿纸是她以前在采访对象的时候,给自己准备的提词板,在每次采访之前,她都会在见到采访对象之后,正式采访之前,根据临时见面的印象,在上面写上一些临时性的问题。
她本以为今天过来,面对这么一个陌生的少年,这么富有话题性的任务,自己会写出很多问题的,但,足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她什么也没写下来。
蔡云都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失败,还是这位吴小清的失败了。
原因很简单,眼前的这个吴小清,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
作为一个才子,他举止粗鲁,没有教养,而且文化水平极低——吧台上还能看到颜雁没改完的高一物理课本,这个细节如果披露出来,才子这个名头基本就打了水漂。
要是吴小清现在很有名也就算了,起码这也算是个黑料,或者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点——如果吴小清非常有名,还能算做可爱之处。
但对于现在的吴小清来说,披露他理科成绩极差对新闻效应的提升毫无帮助,反而还把她之前精心策划的,关于吴小清创业的这个点完全打散了——她本来还想问吴小清关于创业需要的素质呢,甚至还把他设想成品学兼优,因为经济条件辍学的少年。
结果呢?吴小清本人就全无素质可言,这样的学习水平,上不了高中完全不能怪任何人,没有一个高中学校会收一个连初中数学都考不及格的人。
作为一个公司创业者,他完全看不出创业成功的必要素质。创业需要艰苦奋斗,需要创业者以身作则,忙的焦头烂额……蔡云在来之前,最期望的,是看到吴小清熬了一个通宵,顶着熊猫眼,却仍然耐着性子接受采访的模样。最不济,也是整个公司一派忙碌,或者办公室里空空如也,公司里杂乱一片的形象——创业公司蔡云见的多了,他知道许多新公司看起来都不怎么样。这种邋遢本身也是新闻中最好的一个点——能突出创业阶段的艰辛,也能让读者感觉到创业者的活力。
但是,从蔡云进公司到现在,都看到了什么?
她看到的巨大的咖啡吧,无所事事的公司员工,他们身上的高档定制西装,以及他们在工作时间,聚在一起聊闲篇。总经理对此不闻不问,吴小清这个老板让属下给他当家教,为他批改作业。
这让她整个采访还怎么做?
蔡云现在已经基本断定,整个《拯救先祖》剧组,对吴小清的宣传,只是因为电影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噱头。什么乡下孩子,初中毕业,什么天才少年……说不定又是哪个老板的儿子,花钱买了个剧本,又开了公司,这在闹着玩呢。
毕竟,和人打交道,是记者最主要,也是最本职的工作。
按理说,她是个见过世面的人。
上到演艺明星,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下到五保户,贫困家庭,残疾人,乞丐,流水线工人,甚至各种监狱犯人。
形形*的人,她都算见识过了。
就看人这一点,这几年的工作经验,说是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那是有点吹牛,但最起码,判断出来一个八九不离十的功夫,还是有的。
被采访人说话时的每一个细微表情,说话音量的不自觉变化,对说话内容的迟疑……这些都是她,作为一个采访者必须要辨认清楚,并第一时间做出及时反馈的人。以便在对方的容忍范围内,最大化的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
对记者来说,这些信息就是一切,是出名,是升值,是加薪……
一个好的记者,在跟对方见面之前,就应该了解到对方全部信息的百分之80,在见面说过三句话之后,就应该判断出剩下的百分之15,然后在彼此的交流中,把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百分之五,像钓鱼一样,慢慢的,用一个又一个看似无关的问题,把它们钓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蔡云,很难够的上一个好字。
首先,对方的身份,以及基础的背景调查。
因为是娱乐新闻,再加上接到采访任务时已经是昨天晚上下班之后,当时她还在外面吃饭,只是随口答应了这事。回到家之后已经很晚了,临时从网上查资料,这个叫吴小清的基本没什么信息,想打电话吧,时间又太晚。
只能根据之前采访陈明导演的时候,他提过几句的信息,最终找到了青蓝咨询,然后又从青蓝咨询,了解了吴小清是这家公司的法人。
然后就没了,就像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
他曾经的经历,上学时的表现,家乡人对他的看法,公司的人对他的看法,和陈导之间的关系,和其他演员之间的关系,那些发布会上被说出来的细节的真实性……蔡云都无从认证。
当然,这也不能说蔡云不够专业,只能说在这之前,吴小清的重要性,在蔡云这里根本就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蔡云来说,这次采访的任务,不过是为了一个娱乐新闻而已,也许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少年,也许不是,只是陈导为了宣传电影,弄出来的一些噱头……不管真假如何,这次采访的总信息量是一定的,顶天了,也就是采访到一个优秀编剧。
当然,在蔡云的计算中,吴小清的实际重要性,要比普通的编剧更强一些。这里的强,跟吴小清写出来的这部电影到底有多精彩,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老实说,蔡云压根就没看过这电影,虽然之前陈明也给他们报社发了几张邀请函,请他们去看点映,但社里最终还是没人去——国产科幻片诶,还是原始人,看海报还以为是去看动物园呢……国产电影什么德行还不知道吗?闲的?
吴小清的重要性,更多的是跟这部电影目前还不错的反响,以及他个人的一些特质有关。
这个特质主要有两点,是蔡云在进行这次采访之前,路上构思采访大纲时想的——这也将是她整个采访的核心。
第一是年轻,标新立异的年轻。初中毕业的水平,据说刚刚成年。这是最具备新闻价值的一点。年轻加上成功,在这个普遍佛系的社会中,还是很容易产生话题性的。第二,就是创业。虽然在这之前,蔡云并不清楚青蓝咨询的规模,但他创业这一点是千真万确。
这样,在见到吴小清真人之前,他整个人的形象就在蔡云脑子里基本成型了:一个很年轻的乡下孩子,初中毕业却小有才华。
也许是因为家境贫穷(这几乎是绝大部分原因,如果不是那就更好),没有继续读书,而是自己在家写了一个剧本,这剧本还立刻得到一位知名导演的认可。在得到第一桶金之后,他立刻就拿这些钱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这个故事框架中还没有填充细节,但本身的吸引力已经出来了,在采访过程中,蔡云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每一个细节,找出更多的闪光点。比如为什么没读书,这个原因就是蔡云规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当然,另外还有,比如剧本是怎么想的,和导演初次合作有什么感想,是否适应演艺圈的工作。为什么转行?思路是什么?
最后,当然也是最关键的,是什么给了他这样的自信,自己走出这样一条路,他的个人行为对其他的同龄人有什么启示……
如果吴小清这个人物真的如陈导说的,是靠他自己的才华走到今天这一步,那他必然有许多与众不同的话能够对她说。
在现代社会,什么人说的话最具有新闻效应?
明星吗?当然不是,明星们天天说话,说各种各样的话,但绝大多数都在套路范围内。他们可以制造热点,制造新闻,但离开了流量,这些话本身却不具备新闻效应。
官员和学者?他们肚子里也许有成为新闻的东西,但永远也不可能指望在正常状态下,让他们主动说出来。
平民,或者边缘人,他们说的话足够激烈,有时候也能火上一把,但他们的地位堪忧——不管说的话多有道理,没有自身的能量,这些话也不可能让人信服。
但,如果把这三类人的身份突然中和呢,或者说,某个人正在快速从一个阶层跃向另一个阶层……平民一夜蹿红,成为明星;官员突然火了,成为媒体的焦点;曾经是明星,如今失落的人;曾经是官员,如今的普通人……就蔡云的经验来看,这些人说话往往是最具备爆点的。
而吴小清,显然就是最标准的这一类,存在极大爆点可能性的人。
“蔡小姐,”颜雁的话,打断了蔡云的思绪,“9点15了,吴总现在可以接受您的采访了。”
“哦,”蔡云点点头,“谢谢。”
她却没有起身,而是低下头,看着自己眼前空白的稿纸发呆。这稿纸是她以前在采访对象的时候,给自己准备的提词板,在每次采访之前,她都会在见到采访对象之后,正式采访之前,根据临时见面的印象,在上面写上一些临时性的问题。
她本以为今天过来,面对这么一个陌生的少年,这么富有话题性的任务,自己会写出很多问题的,但,足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她什么也没写下来。
蔡云都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失败,还是这位吴小清的失败了。
原因很简单,眼前的这个吴小清,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
作为一个才子,他举止粗鲁,没有教养,而且文化水平极低——吧台上还能看到颜雁没改完的高一物理课本,这个细节如果披露出来,才子这个名头基本就打了水漂。
要是吴小清现在很有名也就算了,起码这也算是个黑料,或者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点——如果吴小清非常有名,还能算做可爱之处。
但对于现在的吴小清来说,披露他理科成绩极差对新闻效应的提升毫无帮助,反而还把她之前精心策划的,关于吴小清创业的这个点完全打散了——她本来还想问吴小清关于创业需要的素质呢,甚至还把他设想成品学兼优,因为经济条件辍学的少年。
结果呢?吴小清本人就全无素质可言,这样的学习水平,上不了高中完全不能怪任何人,没有一个高中学校会收一个连初中数学都考不及格的人。
作为一个公司创业者,他完全看不出创业成功的必要素质。创业需要艰苦奋斗,需要创业者以身作则,忙的焦头烂额……蔡云在来之前,最期望的,是看到吴小清熬了一个通宵,顶着熊猫眼,却仍然耐着性子接受采访的模样。最不济,也是整个公司一派忙碌,或者办公室里空空如也,公司里杂乱一片的形象——创业公司蔡云见的多了,他知道许多新公司看起来都不怎么样。这种邋遢本身也是新闻中最好的一个点——能突出创业阶段的艰辛,也能让读者感觉到创业者的活力。
但是,从蔡云进公司到现在,都看到了什么?
她看到的巨大的咖啡吧,无所事事的公司员工,他们身上的高档定制西装,以及他们在工作时间,聚在一起聊闲篇。总经理对此不闻不问,吴小清这个老板让属下给他当家教,为他批改作业。
这让她整个采访还怎么做?
蔡云现在已经基本断定,整个《拯救先祖》剧组,对吴小清的宣传,只是因为电影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噱头。什么乡下孩子,初中毕业,什么天才少年……说不定又是哪个老板的儿子,花钱买了个剧本,又开了公司,这在闹着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