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水阳通
程小麦让花梨鹰载着自己,直接又飞回到了环山梯田的石屋前。
进了屋里,他把那三万只坛子都从空间里移了出来,整整齐齐地堆放在了那里。
只是这些坛子被移出来后,每只坛子上面都多了一行字:板桥村香菜。
有了这个标识,从此,这些坛子是专门为腌制香菜而用的了。
上古神农帝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所炼制出来的坛子,到了他的手里,总算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了。
这要是被那些考古专家知道了这件事情,一定会气得吐血而亡。
看看天色已经暗下来了,程小麦懒得回去了。
从这里到饮马湖不远,晚上就赶到那里的渔船上,捕了一条大一点的鱼,做了一锅鱼汤熬白菜,与黑皮和黄精们吃了。
第二天一早,程小麦赶了回去,开了郑美丽的那辆车子,赶到水阳镇街上去购买腌制香菜的配料。
腌制香菜的配料,主要是盐、八角香粉、辣椒粉、黑芝麻、花生米、冰糖粉、木榨香油。
在水阳街上,有两家专卖这些配料的小店。
可是,因为还不到腌制农家菜的时候,程小麦赶到那两家小店,没有采购到这些配料。
只好又掉转车头,往宛陵县城驶去。
赶到县城里时,程小麦就开往了农贸市场。
他知道一般乡村集镇商家所卖的那些配料,都是在农贸市场那里采购的,只要货多量大,价格非常的便宜。
程小麦赶到农贸市场附近,把车子停好后,很快寻找到了一家专卖这些配料的商店。
他进去看了一下,自己所要的配料,店里都有。
店头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看程小麦好像是大货主,连忙亲手给他泡了一杯茶,笑着说道:“小伙子,听你说话口音是水阳人吧?”
“我这里的都是正宗货,水阳做豆干的曹家喜、专做糯米粑粑的范小冰、包括做鸭脚包的钱德明,都是到我琮这里来进货的。”
“我卖这些配料,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这老头很健谈,对水阳风土人情也特别了解。
说了半晌,他原来也是水阳出身的,只是来宛陵县城开店时间老长了,变成了一口地道的宛陵腔。
听说程小麦说买回去是腌制香菜的,老头楞了一下,说道:“小伙子,腌制香菜,要到霜降后才行啊。”
“现在的白菜没有经过霜打,腌制出来的味道可不香啊!”
程小麦笑着说道:“我自己种了一些特种大白菜,想腌制一些试试,如果不错的话,我就能在明年多种一些了!”
老头听了,点了点头,说道:“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活范,如果真的试验成功了,这一年四季都可以腌制香菜了。”
“在这农贸市场上,就有一些人一年到头专门卖香菜,还自称是水阳人,说句实话,那种破季的香菜味道,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这些人也硬是把水阳香菜的名头给败坏了!”
说到这里,老头给程小麦杯中又续了一些水,感慨地说道,“我大水阳在宛陵北乡一带,之所以成名古今,那还是唐朝开始的。”
“当时,唐译音宗接受名臣裴耀卿的建议,改革漕运,输江源粮源进京,水阳江成了上邑宣州漕运的重要航道。”
“后来,得益于金宝圩物产富饶,兼有宋、明时官府在水阳东岸设置了水阳巡检司、西岸设置龙兴铺、兴建官府屯粮的水兑仓,沿漕动航道两岸的水阳市镇迅速繁荣了起来。”
“也这正因为这一繁荣,也带动了水阳的砻坊、酱坊、豆腐坊、糕点坊、酒坊、腌制菜坊、粮行、杂货、布庄、当铺、钱庄、茶楼、酒肆等各类商号鳞次栉比,一时风光无两!”
“水阳的各种美食名吃,也由此而在勤劳的水阳嫂子的巧手下,不断地发扬光大,名誉一方。”
“只是到了今天,唉——”
他不禁一声长叹,“一些人为了蝇头小利,把一些水阳的美食名吃,硬生生地败坏了!”
老头是一个典型的水阳通。
他喝了一口茶,眯起眼睛,摇头晃脑地低吟起明朝诗人汪佃,曾到方水阳所作的《龙溪舟中》一诗:
一簇炊烟螟色昏,
短篱疏竹数家村;
逢年田舍浑无事,
风雨离离对掩门。
一诗吟罢,老头这才忽地睁开两眼,看向程小麦,笑着问道:“哎哟,小伙子,看着你面善,你来我这里有事么?”
闻言,程小麦忍不住想笑。
这老头好有趣,这忘性也太大了吧?
“老人家,”
程小麦笑着说道,“我要腌制一些香菜,到你这里购买一些配料!”
老头听了,抚掌大笑,说道:“对,对对,我这一下子总算想起来了,你是从水阳来的,说种植了一些特种菜,想尝试用这种白菜腌制一些香菜,我老头没有说错是吧?”
程小麦连连点头,说道:“不错,正是这样。”
“小伙子,我看你像一个读书人的样子,你想要买我的配料,我得好好考你一番。”
老头说道,“早在清康熙年间,宣城知县李文敏,曾来水阳督运漕精,留下了题为《龙溪驿事》的一首诗。”
“你如果能够背出这一首诗,不论你在这里购买多少配料,老夫分文都不会收的!”
遇到这么一个有趣的老头,程小麦也是兴致勃勃,当即笑着说道:“老人家,你所言可当真?”
老头大笑道:“我人活七十八,岂会与你小年轻儿戏!”
程小麦当即朗声吟道:
驿路龙溪水气重,几间官舍几株松。
戴月问俗山初晓,耕雨沿村浍始通。
父老扶犁呼刈麦,儿童剪韭佐朝舂。
自知劳吏催科拙,后乐先忧此岁功。
龙溪是古代水阳的别称。李文敏来到这里,忍不住赋诗抒怀,水阳父老在初晓的春雨中,勤于劳作的忙碌场景跃然纸上。
说实在的,在水阳很多人中,能够知道这首诗的人,少之又少。
当程小麦把这首诗完整地吟颂出来后,老头顿时朝他竖起了大拇指:“不错,不错,能声情并茂的吟颂出这一首诗,可见你对家乡是有情感的。”
“小伙子啊,我一向说话算话的,说吧,你要多少配料,我全都免费赠送给你!”
程小麦的眼睛扫过老头店里那些袋子里所装的配料,微微一笑,说道:“老人家,你这店里所有的货,我都包圆了!”
进了屋里,他把那三万只坛子都从空间里移了出来,整整齐齐地堆放在了那里。
只是这些坛子被移出来后,每只坛子上面都多了一行字:板桥村香菜。
有了这个标识,从此,这些坛子是专门为腌制香菜而用的了。
上古神农帝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所炼制出来的坛子,到了他的手里,总算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了。
这要是被那些考古专家知道了这件事情,一定会气得吐血而亡。
看看天色已经暗下来了,程小麦懒得回去了。
从这里到饮马湖不远,晚上就赶到那里的渔船上,捕了一条大一点的鱼,做了一锅鱼汤熬白菜,与黑皮和黄精们吃了。
第二天一早,程小麦赶了回去,开了郑美丽的那辆车子,赶到水阳镇街上去购买腌制香菜的配料。
腌制香菜的配料,主要是盐、八角香粉、辣椒粉、黑芝麻、花生米、冰糖粉、木榨香油。
在水阳街上,有两家专卖这些配料的小店。
可是,因为还不到腌制农家菜的时候,程小麦赶到那两家小店,没有采购到这些配料。
只好又掉转车头,往宛陵县城驶去。
赶到县城里时,程小麦就开往了农贸市场。
他知道一般乡村集镇商家所卖的那些配料,都是在农贸市场那里采购的,只要货多量大,价格非常的便宜。
程小麦赶到农贸市场附近,把车子停好后,很快寻找到了一家专卖这些配料的商店。
他进去看了一下,自己所要的配料,店里都有。
店头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看程小麦好像是大货主,连忙亲手给他泡了一杯茶,笑着说道:“小伙子,听你说话口音是水阳人吧?”
“我这里的都是正宗货,水阳做豆干的曹家喜、专做糯米粑粑的范小冰、包括做鸭脚包的钱德明,都是到我琮这里来进货的。”
“我卖这些配料,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这老头很健谈,对水阳风土人情也特别了解。
说了半晌,他原来也是水阳出身的,只是来宛陵县城开店时间老长了,变成了一口地道的宛陵腔。
听说程小麦说买回去是腌制香菜的,老头楞了一下,说道:“小伙子,腌制香菜,要到霜降后才行啊。”
“现在的白菜没有经过霜打,腌制出来的味道可不香啊!”
程小麦笑着说道:“我自己种了一些特种大白菜,想腌制一些试试,如果不错的话,我就能在明年多种一些了!”
老头听了,点了点头,说道:“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活范,如果真的试验成功了,这一年四季都可以腌制香菜了。”
“在这农贸市场上,就有一些人一年到头专门卖香菜,还自称是水阳人,说句实话,那种破季的香菜味道,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这些人也硬是把水阳香菜的名头给败坏了!”
说到这里,老头给程小麦杯中又续了一些水,感慨地说道,“我大水阳在宛陵北乡一带,之所以成名古今,那还是唐朝开始的。”
“当时,唐译音宗接受名臣裴耀卿的建议,改革漕运,输江源粮源进京,水阳江成了上邑宣州漕运的重要航道。”
“后来,得益于金宝圩物产富饶,兼有宋、明时官府在水阳东岸设置了水阳巡检司、西岸设置龙兴铺、兴建官府屯粮的水兑仓,沿漕动航道两岸的水阳市镇迅速繁荣了起来。”
“也这正因为这一繁荣,也带动了水阳的砻坊、酱坊、豆腐坊、糕点坊、酒坊、腌制菜坊、粮行、杂货、布庄、当铺、钱庄、茶楼、酒肆等各类商号鳞次栉比,一时风光无两!”
“水阳的各种美食名吃,也由此而在勤劳的水阳嫂子的巧手下,不断地发扬光大,名誉一方。”
“只是到了今天,唉——”
他不禁一声长叹,“一些人为了蝇头小利,把一些水阳的美食名吃,硬生生地败坏了!”
老头是一个典型的水阳通。
他喝了一口茶,眯起眼睛,摇头晃脑地低吟起明朝诗人汪佃,曾到方水阳所作的《龙溪舟中》一诗:
一簇炊烟螟色昏,
短篱疏竹数家村;
逢年田舍浑无事,
风雨离离对掩门。
一诗吟罢,老头这才忽地睁开两眼,看向程小麦,笑着问道:“哎哟,小伙子,看着你面善,你来我这里有事么?”
闻言,程小麦忍不住想笑。
这老头好有趣,这忘性也太大了吧?
“老人家,”
程小麦笑着说道,“我要腌制一些香菜,到你这里购买一些配料!”
老头听了,抚掌大笑,说道:“对,对对,我这一下子总算想起来了,你是从水阳来的,说种植了一些特种菜,想尝试用这种白菜腌制一些香菜,我老头没有说错是吧?”
程小麦连连点头,说道:“不错,正是这样。”
“小伙子,我看你像一个读书人的样子,你想要买我的配料,我得好好考你一番。”
老头说道,“早在清康熙年间,宣城知县李文敏,曾来水阳督运漕精,留下了题为《龙溪驿事》的一首诗。”
“你如果能够背出这一首诗,不论你在这里购买多少配料,老夫分文都不会收的!”
遇到这么一个有趣的老头,程小麦也是兴致勃勃,当即笑着说道:“老人家,你所言可当真?”
老头大笑道:“我人活七十八,岂会与你小年轻儿戏!”
程小麦当即朗声吟道:
驿路龙溪水气重,几间官舍几株松。
戴月问俗山初晓,耕雨沿村浍始通。
父老扶犁呼刈麦,儿童剪韭佐朝舂。
自知劳吏催科拙,后乐先忧此岁功。
龙溪是古代水阳的别称。李文敏来到这里,忍不住赋诗抒怀,水阳父老在初晓的春雨中,勤于劳作的忙碌场景跃然纸上。
说实在的,在水阳很多人中,能够知道这首诗的人,少之又少。
当程小麦把这首诗完整地吟颂出来后,老头顿时朝他竖起了大拇指:“不错,不错,能声情并茂的吟颂出这一首诗,可见你对家乡是有情感的。”
“小伙子啊,我一向说话算话的,说吧,你要多少配料,我全都免费赠送给你!”
程小麦的眼睛扫过老头店里那些袋子里所装的配料,微微一笑,说道:“老人家,你这店里所有的货,我都包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