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古北
  张锋聚部有着自己的窘境。
  兵力太少,时间紧迫,燕赵长城关隘又多,仓促之间,哪里顾得周全?
  所幸,赵石给他的军令,也没强其所难,只让他紧守最近的古北口重地……
  实际上,从辽东南下,诸关隘多不胜数。
  其中重要的,从动到西,有榆关,松亭关,古北口,野狐关,居庸关等要隘。
  张锋聚不可能分兵,所以最终,他决定守古北口。
  这不是挑挑拣拣的问题。
  榆关不论,在千里之外,想要顾及也顾及不上。
  其他诸险要,皆能通联河北,直入腹心之地。
  其中,唯有古北,野狐两处,能容大军通行。
  蒙古人屡走野狐岭,因为他们都是骑兵,在野狐岭战场,对于骑兵的限制要少的多……
  但从野狐岭南下,需要走更远的路,只要他在古北口设兵驻守,那么蒙古人就算想走野狐岭也是不成。
  古北在侧后,走野狐岭的话,等蒙古军大军尽出,他便可以从容封死蒙古军退路。
  所以,历代以来,北人南下,古北,野狐,松亭必须齐齐在握,才能后顾无忧。
  河北李任权部,能支持这么多年,还敢废弃其他关隘,只据守野狐一处,一来是不想自己分兵,让蒙古军有机可趁。
  二来呢,也笃定蒙古人就算越过古北等处,也不敢置野狐岭于不顾。
  蒙古人来去如风不假,但只要是大军,便有后路,蒙古军也不能免,侧后堪忧,蒙古军断不会率军深入。
  所以说,守野狐,还是守古北。都差不多。
  而野狐岭适于大军决战,张锋聚兵少,则守古北更为合适。
  不过,蒙古援军若走榆关话。对秦军而言,就是有利有弊了。
  有利之处在于,走榆关的话,路要远的多,到时。与秦军决于河北之内,那也许将是秋末的事情了,到了那个时候,秦军很可能已经合兵一处,严阵以待。
  不利之处在于,那个时候已然是秋末,并不适合秦军作战。
  战事一旦到了那个地步,整个河北都将沦为战场。
  这不会由秦军的意志而定,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决定了。到了那个时候,两军必然纠缠于河北境内。
  蒙古人肯定讨不了好去,但秦军在春天到来之前,很可能拿蒙古人也没太多办法。
  实际上,真要是那般,河北必然如当年蜀中一个模样,不管谁负谁胜,河北地界定是一片狼藉。
  最后的结果,能够想象的到,木华黎率兵肆虐辽东。蒙古人后路断绝,河北就将是蒙古骑兵的葬身所在。
  但河北残破,秦军伤亡也应不小,北上辽东之事。可能生变。
  朝中的大臣们,都在惦记着中原战事,当北上秦军顿兵河北,不能及时进兵的话,谁知道朝中那些大人们会怎么说?
  大将军赵石不在朝中,皇帝耳根子稍微一软。辽东说不定也就成了安抚草原诸部的赏赐了呢。
  这可非是凭空臆想,大将军赵石军功太著,为人所忌惮,也许,朝中很多人愿意在这个时候,给大将军使个绊子,让其功败垂成,留个把柄下来。
  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就是说头儿了。
  张锋聚不知道大哥自己是怎么想的,这些年书信往来,到也没少谈及河北,辽东诸地。
  给他的感觉就是,为了诛除蒙古诸部,河北才是大哥选定的战场。
  如果有机会的话,张锋聚觉得,就算蒙古人走的是古北口,大哥在恰当的时候,也会让他主动退兵,放蒙古人入河北。
  这个地方,南有黄河,北边有群山阻隔,西边临太行,东接大海,草原骑兵到了这里,便如兽入牢笼,任你再是来去如风,也不可能一有不利,便远飙千里了。
  如此雄伟壮阔的谋划,让张锋聚钦佩不已。
  但话说回来了,他却不太赞同……汉家故地,已为胡虏肆虐多年,今日大秦兵强马壮,大军云集于此,却还要胡马践踏汉家山河,此为大秦男儿之辱无疑。
  若能御敌于长城之外,不使胡马越雷池一步,方显男儿本色。
  其实,这也正是很多军中将领和大将军赵石的区别所在。
  赵石为了取胜,可以无所不用其极,道德上的约束,对他而言,少之又少。
  其他人却有不同,若非万不得已,他们的顾忌便要多的多。
  像张锋聚,是赵石结义兄弟,随赵石征战多年,对赵石奉若神明,尚且如此,遑论他人了。
  这不是大将争功,自家得失所能完全解释的了的。
  所以,张锋聚一到古北口,其实已经打定了主意,蒙古人不来则罢,若来古北口,他便率部死战,让大哥知道,所谓的蒙古诸部,也不过如此。
  古北口长城,长有三四十里。
  契丹人曾经略微修整过,到了女真人这里,古北口长城差不多便处于废弃状态了,除了驻守在这里收取商税之外,别无战事之下,古北口长城落寞已久。
  城桓布满斑驳,衰败的样子,如同迟暮老人。
  但这里,依旧是天下绝险之处,燕山山口凭空而开,潮河自此川流而过,夹着北风,南向河北。
  左右两山对峙,山势峭拔,群峰林立。
  这个时候,既没有铁门关,又没有水门关,燕赵长城随着山峦起伏,蔓延向两侧延伸,看上去气势恢宏,但却非常之单薄。
  说实话,自汉唐以来,燕赵长城战事虽多,却并未起到他们应有的作用,改换主人的频率,不比北地该朝换代的频率低上多少。
  匈奴人在这里徘徊过,契丹人在这里打过转,女真人也曾在这里咆哮过。
  汉人更是走马灯般在这自家建的长城之上,改换着旗帜。
  甚至于,后周强盛的时候,势力也曾延及于此。
  现在,大秦的兵卒来了,却多少有点无奈的发现,这里和弃妇一样,可能多少年都无人问津了。
  水路上,漫无遮拦,险要处,没有营寨驻扎,只一条城墙,还并不算高。
  其实,这里和大同北边的长城也差不多,差不多只能起到预警的效果,任何一个强大自信的汉人帝国,其实都不会将蔓延万里的长城,视作真正的屏障。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气魄可嘉,可惜,落幕之时,还是君庸臣奸,内忧外患不绝,与先代并无多少不同……
  张锋聚部到了古北口,可没闲着。
  水路上,以投炮守之即可,谅骑马乘风而来的蒙古骑兵,也不会舍了四条腿去走水路。
  所以,依托的还是古北口长城,又在长城内外险要处,立下几座营寨,和长城互为支应……
  张锋聚将中军大帐,设在蟠龙山下。
  随即,又派出骑兵哨探左右,尤其是北边动静,蒙古军走榆关的可能性非常之高,若是那样的话,他也省心了。
  大秦成武十五年七月末,河北天气渐寒。
  张锋聚得报,蒙古军大举南来,方向正是古北口所在。
  来的很快,斥候和蒙古军前哨往来纠缠,已经无法确切的探得蒙古军虚实。
  当蒙古大军出现在古北口长城之下的时候,足有四五万骑之多。
  这还不算,三日之后,蒙古军步军陆续到达,这些步军,都是蒙古人到了辽东之后,才出现在蒙古军当中。
  他们中间,自然以汉军为主,其余各族,有女真人,契丹人,更多的则是辽东土著各部,这些山林野人,比之蒙古人更加原始,也更有野性。
  这些年来,蒙古人陆续收服各部土著,成军万余。
  可以说,来到古北口的蒙古军,乃蒙古人这些年积聚所在,漫山遍野而来,加上蒙古骑兵,足有十余万之多。
  这样的大军,能如此快的出现在古北口长城之外,只能说明,蒙古人早已有备,不然仓促之间,根本不可能聚拢如此众多的兵马。
  这也有些出乎了秦军将领们的意料之外,要知道,十余万大军,对于粮草辎重的要求有多高,谁都明白。
  蒙古诸部就算占据了辽东,时日也断,作战上与其他胡人诸部也没什么区别,以快速挺进,劫掠地方为主要手段。
  他们能不能让十万大军都吃饱肚子?这真的是个疑问……
  不过打起来,秦军上下就都明白了,这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是两码事儿。
  苍凉的号角声,在古北口长城之下响起,胡汉两族,又一次,在这染满了胡汉两族鲜血的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兵戈相向。
  这样的场景,已经发生了无数次,这一次,也没多少不同,结果,无论谁是胜利者,都必然会让鲜血将这里染成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