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火器
杜睿和薛仁贵急匆匆的到了长安城外左千牛卫军的驻地,军制改革之后,大唐禁军之中的南衙北衙诸部禁军,除了部分担任守卫工作的之外,都搬到了城外,授兵部的统一节制。
两人赶到驻地营门外的时候,就听到营内传出来的火枪轰鸣声,薛仁贵听着不禁满脸的喜色,他虽然平日里老成持重,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立刻原形毕露,之前见识到了火枪的威力之后,更是见猎心喜,恨不得立刻就去亲眼见识一下杜睿所描绘的火枪战阵的巨大威力。
正在营内主持训练的杜耀祖听到杜睿来了,连忙跑到营门口迎接,见了杜睿忙躬身行礼:“大帅亲临,末将有失远迎,还请赎罪!”
杜睿看着杜耀祖,笑道:“好了!别说什么失礼不失礼的!耀祖!这位可还记得!?”
杜耀祖看向了薛仁贵,好半天才试探着问了一句:“可是姑老爷到了!?”
薛仁贵当初也曾见过杜耀祖,只不过那时候杜耀祖不过是宋国公府内的一名小厮罢了,谁想到经年不见,如今的杜耀祖已经成了大唐禁军内的一旅之帅。
当初薛仁贵和杜云希成亲之后,时常到杜睿的府上,还曾指点过宋国公府上的几个小辈习武,杜耀祖就是其中之一。
杜睿笑道:“仁贵!你也没想到吧!耀祖如今也算是出人头地,前些年为兄率军西征吐蕃,大食之时,耀祖可是立过大功的!后来组建千牛卫,为兄便将他从席君买的手上要了过来,做了这一军主帅!耀祖!火枪队训练的如何了?”
杜耀祖闻言,脸上颇有些自得,道:“大帅放心!按照大帅教给的法子,练得很是不错,只是工部那边的火枪送来的少了些,不然的话,今天倒也能让大帅和姑老爷观看一番!”
杜睿点点头,又问道:“如今火枪的装备有多少人马了!?”
杜耀祖回道:“目前还只有三千人,不过也已经初具规模。”
杜睿闻言,心中也是大感欣喜,道:“好!这便去看看,你这小子,莫要偷懒奸猾,若是练得不好,此番西征,我便将你的名字拿下来,换旁人去!”
杜耀祖一听就急了,他和他的叔叔杜平生一样,都是真正狂人,当初杜睿要把他从安西军要过来的时候,他还老大的不愿意,三天两头的往宋国公府上跑,吵吵着要去边疆和蛮人作战,如今好不容易捞到了仗打,哪能白白的错过了。
“大帅若是不信,便请入营内观看火枪队演武,末将要是练得不好时,大帅再换将也不迟!”
杜睿笑道:“好!便依着你!”
对杜耀祖,杜睿一向都是极为极爱,看似莽撞,其实是粗中有细,而且时常都能有些创造性的思维,虽然名义上不是杜睿的弟子,但是在杜睿门下,军事方面,无疑是杜睿最为器重的一个。
三人入了营,跟随杜耀祖到了演武场,此时火枪队还在操练着,巨大的演武场上,三千火枪手分成三列,没列千人,手中拿着燧发枪,正在每一队的队官指挥下,操演着阵法。
薛仁贵见了,不禁暗暗皱眉,对杜睿言道:“兄长!这阵势,正面防御是否太单薄了些,若是地方重兵突击正面的话,怕是一触即溃啊!”
杜睿还没说话,杜耀祖就替杜睿解释了:“姑老爷可不要小看这阵法,这可是大帅亲自指点过的,姑老爷不要看着军士们这样一字排开,正面防御薄弱,可要是对方敢以重兵正面突击的话,保证要他有来无回!”
杜耀祖所说的阵法其实倒也没什么玄妙的,不过就是三段击战术而已,这种战术在历史上是十六世纪所出现的一种火绳枪战术,在当时火枪无法连续射击的情况下,这种战术弥补了火枪射击速度慢的缺点。在明朝和日本战国年间都出现过三段击的记载,这种射击方法在连发火器未发明时是一种快速持续有效的射击方法。
根据《明史》记载,明朝初期平定南方的将领沐英首先在使用火器对付叛军大象等野兽兵种时,有感于火药装填速度太慢,而改进的一种战术射击方式。
具体是由三人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三倍,近似于欧洲的半回旋战术。
日本战国时期,长篠合战中,织田信长的铁炮队以三段击的方法,击败了武田胜赖的骑兵也是其中一例。他首先安排三千名火枪手在阵前安置防马栅,然后安排士兵三个人一组,让其中射击精度最高的士兵充当射手,其余两个则负责枪弹和火绳的装配工作。
在射手射击之后,由第二名士兵接过火枪并从前端装入火药,捣实之后装入枪弹。第三名士兵同时从后方调整火绳的位置,将扳机移至原位,然后把火枪递给射手,从而实现不间断射击。
另外,也有大久保忠世率领小队火枪兵,在滨松围城战中骚扰武田军的说法。将军队分为四支,每喊一次口令,其中一队就一齐开火,然后装弹,从而造成己方有大量火枪兵的假象。
当时火绳枪虽然比弓弩威力大,但是火枪射击完后要经过放入火药,放入铅丸,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铅丸和火药,在点燃火绳瞄准敌人,射击完后偶尔要清理枪孔,所以放一枪大约要一分钟,而射击完后的间隔近距离作战的敌人就会冲锋,尤其是骑兵,而火枪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所以西方国家就想出了一种战法,火枪队先分三排,第一排.射击完后第二排.射击,第二排.射击时则第排和第三排交换位置,到后方装添火药等,第二射击完后再第三排.射击,第二排同开始的第一排交换位置,补充弹药,第三排.射击完后再由第一排.射击这样来会循环间隔的时间大大的缩短了。
前期的火绳枪兵用此战法可以连续不断的打击敌人的士气,并且可以惊吓敌人骑兵的马匹,在中世纪时被封建骑士们所畏惧。而到了燧发枪的问世时,由于对各种天气的适应性,以及装填的迅速和便捷,燧发枪搭配三段击战法,可以有效地打乱敌人的阵型,并且给敌人造成大量的伤亡,因此火枪也逐渐在军事舞台上成为主角,加速了西欧封建势力的灭亡。
现在大唐的火器直接从火绳枪,跳跃式的发展到了燧发枪,再配合上三段击战法,无疑将会极大的提高火枪在战争当中的威力。
杜耀祖给薛仁贵解说了一番,见薛仁贵还是有些不信,便看向了杜睿,道:“大帅!不如再让军士们实弹操练一把,给姑老爷看看如何!?”
杜睿自到杜耀祖有心显摆,这次西征,薛仁贵可是主帅,杜耀祖要在薛仁贵的帐下为将,若是不趁着现在好好展示一下,左千牛卫军的战斗力,将来在战场上少不得要做一阵子冷板凳了。
“好!你主持操练!”
杜耀祖答应了一声,便挥动令旗,台下的将士们得令,立刻开始装填弹药,他们都操练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早已经熟练了。
“轰!”
“轰!”
“轰!”
火枪击发之时的轰鸣声顿时响了起来,而且还是不间断的,前面的一排完成射击之后,立刻退到后面,继续装填弹药,第二排接着开火,连续反复了三轮,台上的薛仁贵都看傻了眼,只见远处的一堵土墙此刻都被弹丸轰的摇摇欲坠,上面更是千疮百孔。
杜耀祖有些得意的看着薛仁贵,道:“姑老爷!如何?”
“神兵利器!果真是神兵利器啊!”
杜耀祖闻言,更是得意非常,道:“大帅!姑老爷!末将觉得要是当下我大唐军队都能用的上这燧发枪的话,天下间只怕是再也没有唐军的对手了!”
杜睿闻言,不禁一皱眉,看着杜耀祖和薛仁贵的表情,分明已经对燧发枪完全痴迷了,甚至觉得燧发枪在手,天下我有的地步。
可是杜睿却很清楚,就以目前大唐的制造能力来说,还没到让热兵器完全取代冷兵器的时候,现在的燧发枪虽然威力不小,但是要是当真完全抛弃冷兵器,使用热兵器,怕是也做不到。
就像后世的鸦片战争一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鸦片战争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满清的弓箭,长矛不敌英国的洋枪,洋炮。
但是实际上的差距是多少呢?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使用的火枪型号为两种:brownbess前膛燧发火枪和baker前装滑膛燧发火枪。
brownbess前膛燧发火枪。枪长1.42米,枪管口径0.76英寸,子弹口径0.71英寸。该型枪曾经在拿破伦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战争中被大量使用,英国装备过大约300万支该种火枪。
baker前装线膛燧发火枪。1.16米长,0.75英寸口径,使用和brownbes相同口径的子弹。
拿中国宋代就出现的神臂弓与之进行比较,神臂弓这是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种弩弓,式样是从西夏流入的。弩身长三尺二寸,弩弓长四尺五寸八分,两弭各长九寸二分,弝长四寸,两闪各长一尺一寸一分,弦长二尺五寸,箭长数寸。
但凡评价一样远程武器的优劣,不外呼考虑三点:射程,射速,杀伤力。如果从经济上说,还要考虑造价和制造周期,以及训练周期。
先说射程,按照记录,brown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最大射程是300码左右,有效杀伤射程约80码,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是运气极背。
baker线膛枪的最大射程因为膛线的缘故射程有所下降,但是得益于膛线的稳定作用,其有效射程有200米以上。不过由于射速很低,英军并未大量装备线膛枪。
古代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为300米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500余米,而且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
然后再来看射速,英国在18世纪已经采取纸包弹药以利装填,整个程序还是快不起来。按照官方训练手册的记录,brownbess前膛燧发火枪发射一次需要经过12个步骤,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这还是在没有战斗压力下的成绩。
在实战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算不错了。而且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际非常容易出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那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先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到后面慢慢把弹头挖出来。
不难想象用通条去挖装填了火药和子弹的枪管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就这还算是先知先觉,要知道当时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的情况下许多士兵在战斗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
比较起滑膛枪,baker线膛枪就更麻烦了,由于使用线膛枪的时候弹头与膛线必须紧密咬合,无法像滑膛枪一样使用直径较枪管内径还小的弹丸,因此前膛来复枪的装弹十分困难而耗时。射速一分钟有一发就算不错了。为求维持大量火力,当时各国的正规部队仍然配备滑膛枪,只有少数前卫部队才配备线膛枪。
再来看神臂弓,这东西的射速大约是3到4发每分钟,而且操作十分简便,简单到大家很难想象竟会有人能装错。唯一的问题是神臂弓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会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以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最后说说破坏力,不论是brownbess还是baker火枪,用的子弹口径都一样,威力相当不错,因为铅弹体积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头里面无法取出。而且子弹在体内的弹道通常都不是直线,造成的伤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按照记录它发出的弩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连普通火枪子弹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坏力却不如枪弹,伤口也比较容易处理。但是弩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或者加装炸药。
再说造价,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铜制的扳机,麻绳做的弦。照说造价也还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国不会找不到木匠做这个吧?
按照这样推断,如果当时满清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样的阵列和英军对抗,失败的很可能是英军。
可惜满清大辫子不但不重视火器,连弓弩都不重视。清朝的失败,首先是政府懦弱上的失败,然后才是技术上的失败。
热兵器的发展是一个远远比冷兵器发展更为复杂的过程,杜睿不是不想让唐军现在就拿着冲锋枪作战,而是依照着目前大唐的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根本就做不到。
中国的早期火枪,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叫做“突火枪”,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
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
这种原始的火枪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再因为其枪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高干脆炸膛,竹子哪里撑的住那样的爆炸,所以,一个二十人的火枪队,一次射击能有5个人成功的开火就已经是万幸了,这射出的五发子弹,有两颗能在到达敌人的面前之前不掉下来就又是一种万幸了,而到了敌人的面前可能又会有一颗子弹从敌人的身旁飞过,而最后的子弹,结果因为敌人的甲胄坚固。总而言之,威慑,威慑力量而已。
到了元朝,先是火药的配比被重新调整,导致同样体积的火药,其在相同空间内所引发的爆炸气流压强比原来的压强提高了约三倍,即是说,弹丸的加速度变为了原来的三倍,出膛速度变为了原来的1.732倍,而与此相对的,竹管制的枪管被换成了生铁管,能承受的膛压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火枪的使用价值由于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弹,主要以石块和铅弹为主,所以这种新式的火枪被命名为“石火矢”。
不过,由于它的体积大,且十分的重,并不是替代弓箭的优秀装备,反而被送到欧洲去替代弩弓对付重装骑士比较好一点。
同时代,元朝也制造出了早期的手枪,其虽然便于携带,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怜,基本上没有战术上的价值,给高官们用来防身,或者只是作为玩物更合适一些。
至于西欧方面,出现同类武器是在十四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其名叫“火门枪”,其实基本类似以后的“火绳枪”,但体积和重量都远胜后者,而杀伤力似乎和火绳枪差不多,所以,这种武器主要是用于城堡要塞的防御。
当时骑兵也装备了火枪,德意志的枪骑兵们就曾用“火门枪”把法军打得惊恐万分。骑兵用的火枪要短一些,小一些,射击时先用绳子把枪拴在脖子上,在马鞍上支一个‘y‘形的架子架住枪管,后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铁甲,右手点火,估计这也是最早的“骑铁”了吧,不过关于这个兵种的价值,把法军打得惊恐万分,而不是打败,可见,也是威慑力量。
到了十五世纪初期,战场上出现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从而,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
而且,工匠们在新式火枪的枪膛内装进了一种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但是,这种武器只有在近距离,乱枪齐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较大的威力。
到了十五世纪中叶,在日本战场上小放异彩的“火绳枪”终于出现了。最初的火绳枪的点火机构是一个简单的呈“c”型的弯钩,其一端固定在枪托一侧,另一端夹着一根缓燃的火绳。火绳是经过硝酸钾或其它化学药物处理的麻绳捻成的,到了后期,也有用火棉拉成丝与浸过蓖麻油的麻绳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区甚至使用“燃水”浸泡麻绳制作火绳。
弹丸采用铁或者铅做成,一般来说,因为铅软且易变形,所以在装填时和命中目标时,都有相当的好处,否则的话,装填弹丸时,需将铁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铁弹进膛,非常的浪费时间。火绳枪发射时,可用手指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引燃点火药,继续点燃发射药。
这样,射手可以一边瞄准一边推火绳点火。在抵消后座力方面,火绳枪使用了滑膛技术。不过,由于其是前膛单发填装且弹丸与推进药分装,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约为30秒一发,而且是经过训练的高级火枪手。
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绳非常容易被风吹灭或者雨浇灭,射击非常容易失败,枪手还需要用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绳,所以射击失败之后的重新射击也非常的麻烦。
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绳的问题被圆满解决,西欧的工匠们在枪的后部增加了一个由扳机所带动的小火炬,这个小火炬在战斗的时候一直燃烧着,当需要开枪的时候,就扣动扳机使小火炬向前运动,接触到前面插着的火绳,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团揉成,上面燃烧着的火不易熄灭。
这样一来,火绳枪手在射击失败之后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折子,杀起人来方便了许多。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80米。
之后,火枪技术又在两个领域中不断的发生着革命,一是击发技术,另一则是弹药技术。前者的发展,先是在16世纪后期,欧洲发明了一种“火种点火”的方式。
技术原理是,在一个小管里放一个“火种”或一节短火绳,枪手只是在用枪时才点燃火种,不至于因枪上都带一条点燃的火绳而在夜间暴露目标。“火种”式火绳枪就是后来隧发枪的先驱。
而燧发枪则在不久后的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
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周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如果说燧发枪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技术的结束,那么随之而来的爆炸式点火技术就是瞬间点火时代的开始。
首先进行爆炸式点火技术激发试验的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福希斯的苏格兰牧师。福希斯开始用的是器皿装雷粉。后来把雷粉铺在两张纸之间。在进一步制作了纸卷“火帽”,这种发明大大加快了枪械的发射速度。
1808年,法国机械工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了针尖发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这样一来,击发枪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纪,针刺击发枪也诞生了。其最早出现在1840年,是德国人德莱赛发明的,故又称为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其技术特征是: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并用针击发火。这种武器首先由普鲁士军队装备,在普鲁士的三次王国统一战争中,其大放异彩,令丹奥法三国骑兵闻枪色变。
火枪设计经过一系列变革之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全世界范围内逐渐趋向统一。那就是口径在7.92毫米左右的枪机自动的步枪。不过,一战之后,各国都已经积极开发自动装填步枪。先后出现了许多新式步枪,如前苏联的西蒙诺夫,法国的m1918式,德国的伯格曼式,美国的伽兰德式和英国的斯普林菲尔德式等,基本上都是类似于“三八大盖”的步枪。
杜睿当然不可能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带着一帮铁匠,木匠出身的大唐工匠制造出自动步枪,他还没有这个能耐,他能做的就是依靠着现有的条件,让大唐的兵器史跨越一千多年,直接进入到击发步枪的水准了。
然而让武器进化,让大唐军队首先在装备上立于不败之地,这只是影响战争进程的一个要素,而成为不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在杜睿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年代,随着世界步入新世纪,各种新式武器层出不穷,特别引人瞩目的有比如f35,无人侦察机,单兵系统,太空卫星武器等等,等等。
但是尽管新式武器层出不穷,做为武器的操作者,人,仍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这样说,失去了人的操作,再精确的武器可能也是一堆废铁,反之,再勇猛善战的人,如果没有精确武器的配合,也可能战败。
战争,其实涵盖了很多因素,人,武器,天气,地理,甚至神秘因素,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似乎不能简单的说是人或者武器。
杜睿始终都认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只有人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英雄,在战争中,也只有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战争中的人,其实就是官、兵、民。指挥官指挥得当,甚至指挥艺术高超,能极大调动士兵的战争热情,士兵战斗经验丰富,战斗素养高,意志顽强,身经百战,更能促进战争形势走向有利,百姓衷心拥护,积极参战,也可以有利打击敌人。纵观华夏历史上的历次武装斗争,基本都是这样,人的因素起到了决定作用。
当然,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但这个决定因素绝对不单单是人的单兵素质和战斗意志。其实单兵素质和战斗意志只是人的因素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武器装备也属于人的因素。
或许有人认为,唯武器论和唯人论向来就是水火不容的两派,怎么现在就走到了一块了。
原始社会,人们赤手空拳对付野兽,结果后果可想而知,人类伤亡惨重。后来社会进步了,人们发明了武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拿起猎枪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死猛兽。
表面上看人好像借助了外力猎枪,其实人就是使用了自己的力量,智慧杀死了猛兽。武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武器的因素就是人的因素,因为人的智慧高低直接决定了武器效能的高低,高智慧的人类创造了高效的武器,直接决定了低智慧猛兽的死亡。
同样人的智慧决定了武器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战争的成败。后世的老美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始终贯彻执行。老美把全国的精英集中起来大搞武器研发、制造、实战,美国对本国的科技国策,就是最新最优的科技成果首先运用于军事装备,最好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给予军事装备人才。目的就是运用本国最优秀的人才集中一切力量打赢每一场战争。
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伟人说的,其实很多人只理解了一半,以为就是武器落后了会导致战争失败,形成了唯武论,其实两者观点都是错误的,唯武论只是从表面现象判断结果,没有深入剖析本质,还标榜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其实犯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他们只看现象,不知本质,武器的本质就是人的创造,人的因素决定武器的因素。
再看看唯人论,唯人论强调人的单兵素质和战斗意志,说什么这两点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这两点是辅助因素还说的过去,但说是决定因素那就是无稽之谈了。
且不说穆斯林的人肉炸弹体现了穆斯林英勇程度绝对超过了一般人,连妇女儿童跟老美同归于尽都不会眨一下眼,这种事要让一般人,甚至是一般的士兵来做,恐怕都得尿裤子,但是谁敢肯定他们打得过正规军队。
再看看单兵素质,增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个个武艺高强、骑术精湛,单兵素质天下第一,但是在一群拿着枪炮的英法联军面前全军覆没,英法的精锐都在欧洲战场。
这帮英法联军只不过是群临时招聘的二流子,谈不上什么单兵素质,刚刚学会放鸟枪而已。
武器的出现是现象,人的创造才是本质。
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而目前来说,因为杜睿的出现,提前诞生的燧发枪虽然领先了这个时代,可是要成为重要因素,都还不够资格!
简单一句话来说,现在的战争,还是要靠人来打的。
薛仁贵和杜耀祖的反映,不得不让杜睿担心,因为燧发枪的出现,让他们误以为战争的胜利已经唾手可得,这是非常危险的,尤其这一次的对手开始在历史上以悍勇铸成的阿拉伯军队。
燧发枪可以说是丰富唐军进攻手段的一种方式,但是绝对不能在现阶段成为大唐军队作战之时,得以依赖的方式。
“你们觉得这燧发枪在手,天下间就再也没有了大唐的对手吗?”
杜睿突然问出了这么一句,不单单是早就见识了燧发枪威力的杜耀祖,就连薛仁贵都是一愣,在他们看来如果这等威力巨大的神兵利器都不能绝对一场战争胜负的话,还有什么能决定呢?
特别是他们都知道,当初杜睿远航之时,曾在埃及行省凭借着流动之火,就将阿拉伯军队杀得抱头鼠窜,大败亏输,如今有了比那流动之火更加先进的火器,胜利自然就被唐军抓在手中了。
杜睿见状,说道:“就目前的燧发枪威力,和战争形式来说,燧发枪还明显不足以决定一切,我着令公布开发这燧发枪,不过是希望能将大唐军队带进另一种战争的行事,让大唐逐渐的熟习这种热兵器。燧发枪虽然威力不小,可是要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还早呢!”
听杜睿这么一说,薛仁贵和杜耀祖也随即冷静了下来,薛仁贵是战场宿将,杜耀祖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了,被杜睿提醒过后,立刻就清醒了过来,再去看那个方才为之震惊的火枪战阵的时候,居然发现了之前很多被忽视了的问题。
薛仁贵当先反映了过来,对着杜睿一拱手,道:“多谢兄长,小弟受教了!”
杜耀祖也是满脸的尴尬,方才他当真是觉得有了这火枪战阵,完全可以横行天下了,如今被杜睿一提醒,他才知道,自己原来不过是个井底之蛙。
杜睿见状笑道:“其实这火枪要说是独步天下,倒也不为过,只要我大唐尽心研究,总有一天会研制出更加先进,威力也更大的火枪,到时候,试想一下,当我们拿着射速更快,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的火枪,与敌长矛,弓箭对阵的话,会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薛仁贵和杜耀祖被杜睿说得都不禁一阵心痒难耐,想象着杜睿描述的那个场景,最终两人不约而同等的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一屠杀!
杜睿接着有对两人道:“这火枪刚刚诞生,便是我大唐军队操练了一段时间,对其也不甚了了,如何使用,还需要你们多多钻研,但是有一桩事,你们要牢牢的记住,而且要紧记,到了埃及,无论遇到的敌人是谁,这火枪也万万不能落于敌手,倘若被敌人掌握了这火枪的制造工序的话,对大唐害莫大焉!”
杜睿可是知道,当初就是因为蒙古西征,结果遭遇败仗,中原的火器制造技术也就随之传入了西欧,最后西方人便凭借着学自东方的火器制造技术,反过来送给华夏民族数百年的黑暗。
这件事杜睿绝对不能不防备,一想到那数百年的黑暗,杜睿的心里除了满腔的悲愤,就是阵阵的悲凉,华夏民族发明了火药,可是结果呢,自己的聪明才智,转过头来,却成了带给本民族灾难的东西!
两人赶到驻地营门外的时候,就听到营内传出来的火枪轰鸣声,薛仁贵听着不禁满脸的喜色,他虽然平日里老成持重,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立刻原形毕露,之前见识到了火枪的威力之后,更是见猎心喜,恨不得立刻就去亲眼见识一下杜睿所描绘的火枪战阵的巨大威力。
正在营内主持训练的杜耀祖听到杜睿来了,连忙跑到营门口迎接,见了杜睿忙躬身行礼:“大帅亲临,末将有失远迎,还请赎罪!”
杜睿看着杜耀祖,笑道:“好了!别说什么失礼不失礼的!耀祖!这位可还记得!?”
杜耀祖看向了薛仁贵,好半天才试探着问了一句:“可是姑老爷到了!?”
薛仁贵当初也曾见过杜耀祖,只不过那时候杜耀祖不过是宋国公府内的一名小厮罢了,谁想到经年不见,如今的杜耀祖已经成了大唐禁军内的一旅之帅。
当初薛仁贵和杜云希成亲之后,时常到杜睿的府上,还曾指点过宋国公府上的几个小辈习武,杜耀祖就是其中之一。
杜睿笑道:“仁贵!你也没想到吧!耀祖如今也算是出人头地,前些年为兄率军西征吐蕃,大食之时,耀祖可是立过大功的!后来组建千牛卫,为兄便将他从席君买的手上要了过来,做了这一军主帅!耀祖!火枪队训练的如何了?”
杜耀祖闻言,脸上颇有些自得,道:“大帅放心!按照大帅教给的法子,练得很是不错,只是工部那边的火枪送来的少了些,不然的话,今天倒也能让大帅和姑老爷观看一番!”
杜睿点点头,又问道:“如今火枪的装备有多少人马了!?”
杜耀祖回道:“目前还只有三千人,不过也已经初具规模。”
杜睿闻言,心中也是大感欣喜,道:“好!这便去看看,你这小子,莫要偷懒奸猾,若是练得不好,此番西征,我便将你的名字拿下来,换旁人去!”
杜耀祖一听就急了,他和他的叔叔杜平生一样,都是真正狂人,当初杜睿要把他从安西军要过来的时候,他还老大的不愿意,三天两头的往宋国公府上跑,吵吵着要去边疆和蛮人作战,如今好不容易捞到了仗打,哪能白白的错过了。
“大帅若是不信,便请入营内观看火枪队演武,末将要是练得不好时,大帅再换将也不迟!”
杜睿笑道:“好!便依着你!”
对杜耀祖,杜睿一向都是极为极爱,看似莽撞,其实是粗中有细,而且时常都能有些创造性的思维,虽然名义上不是杜睿的弟子,但是在杜睿门下,军事方面,无疑是杜睿最为器重的一个。
三人入了营,跟随杜耀祖到了演武场,此时火枪队还在操练着,巨大的演武场上,三千火枪手分成三列,没列千人,手中拿着燧发枪,正在每一队的队官指挥下,操演着阵法。
薛仁贵见了,不禁暗暗皱眉,对杜睿言道:“兄长!这阵势,正面防御是否太单薄了些,若是地方重兵突击正面的话,怕是一触即溃啊!”
杜睿还没说话,杜耀祖就替杜睿解释了:“姑老爷可不要小看这阵法,这可是大帅亲自指点过的,姑老爷不要看着军士们这样一字排开,正面防御薄弱,可要是对方敢以重兵正面突击的话,保证要他有来无回!”
杜耀祖所说的阵法其实倒也没什么玄妙的,不过就是三段击战术而已,这种战术在历史上是十六世纪所出现的一种火绳枪战术,在当时火枪无法连续射击的情况下,这种战术弥补了火枪射击速度慢的缺点。在明朝和日本战国年间都出现过三段击的记载,这种射击方法在连发火器未发明时是一种快速持续有效的射击方法。
根据《明史》记载,明朝初期平定南方的将领沐英首先在使用火器对付叛军大象等野兽兵种时,有感于火药装填速度太慢,而改进的一种战术射击方式。
具体是由三人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三倍,近似于欧洲的半回旋战术。
日本战国时期,长篠合战中,织田信长的铁炮队以三段击的方法,击败了武田胜赖的骑兵也是其中一例。他首先安排三千名火枪手在阵前安置防马栅,然后安排士兵三个人一组,让其中射击精度最高的士兵充当射手,其余两个则负责枪弹和火绳的装配工作。
在射手射击之后,由第二名士兵接过火枪并从前端装入火药,捣实之后装入枪弹。第三名士兵同时从后方调整火绳的位置,将扳机移至原位,然后把火枪递给射手,从而实现不间断射击。
另外,也有大久保忠世率领小队火枪兵,在滨松围城战中骚扰武田军的说法。将军队分为四支,每喊一次口令,其中一队就一齐开火,然后装弹,从而造成己方有大量火枪兵的假象。
当时火绳枪虽然比弓弩威力大,但是火枪射击完后要经过放入火药,放入铅丸,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铅丸和火药,在点燃火绳瞄准敌人,射击完后偶尔要清理枪孔,所以放一枪大约要一分钟,而射击完后的间隔近距离作战的敌人就会冲锋,尤其是骑兵,而火枪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所以西方国家就想出了一种战法,火枪队先分三排,第一排.射击完后第二排.射击,第二排.射击时则第排和第三排交换位置,到后方装添火药等,第二射击完后再第三排.射击,第二排同开始的第一排交换位置,补充弹药,第三排.射击完后再由第一排.射击这样来会循环间隔的时间大大的缩短了。
前期的火绳枪兵用此战法可以连续不断的打击敌人的士气,并且可以惊吓敌人骑兵的马匹,在中世纪时被封建骑士们所畏惧。而到了燧发枪的问世时,由于对各种天气的适应性,以及装填的迅速和便捷,燧发枪搭配三段击战法,可以有效地打乱敌人的阵型,并且给敌人造成大量的伤亡,因此火枪也逐渐在军事舞台上成为主角,加速了西欧封建势力的灭亡。
现在大唐的火器直接从火绳枪,跳跃式的发展到了燧发枪,再配合上三段击战法,无疑将会极大的提高火枪在战争当中的威力。
杜耀祖给薛仁贵解说了一番,见薛仁贵还是有些不信,便看向了杜睿,道:“大帅!不如再让军士们实弹操练一把,给姑老爷看看如何!?”
杜睿自到杜耀祖有心显摆,这次西征,薛仁贵可是主帅,杜耀祖要在薛仁贵的帐下为将,若是不趁着现在好好展示一下,左千牛卫军的战斗力,将来在战场上少不得要做一阵子冷板凳了。
“好!你主持操练!”
杜耀祖答应了一声,便挥动令旗,台下的将士们得令,立刻开始装填弹药,他们都操练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早已经熟练了。
“轰!”
“轰!”
“轰!”
火枪击发之时的轰鸣声顿时响了起来,而且还是不间断的,前面的一排完成射击之后,立刻退到后面,继续装填弹药,第二排接着开火,连续反复了三轮,台上的薛仁贵都看傻了眼,只见远处的一堵土墙此刻都被弹丸轰的摇摇欲坠,上面更是千疮百孔。
杜耀祖有些得意的看着薛仁贵,道:“姑老爷!如何?”
“神兵利器!果真是神兵利器啊!”
杜耀祖闻言,更是得意非常,道:“大帅!姑老爷!末将觉得要是当下我大唐军队都能用的上这燧发枪的话,天下间只怕是再也没有唐军的对手了!”
杜睿闻言,不禁一皱眉,看着杜耀祖和薛仁贵的表情,分明已经对燧发枪完全痴迷了,甚至觉得燧发枪在手,天下我有的地步。
可是杜睿却很清楚,就以目前大唐的制造能力来说,还没到让热兵器完全取代冷兵器的时候,现在的燧发枪虽然威力不小,但是要是当真完全抛弃冷兵器,使用热兵器,怕是也做不到。
就像后世的鸦片战争一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鸦片战争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满清的弓箭,长矛不敌英国的洋枪,洋炮。
但是实际上的差距是多少呢?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使用的火枪型号为两种:brownbess前膛燧发火枪和baker前装滑膛燧发火枪。
brownbess前膛燧发火枪。枪长1.42米,枪管口径0.76英寸,子弹口径0.71英寸。该型枪曾经在拿破伦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战争中被大量使用,英国装备过大约300万支该种火枪。
baker前装线膛燧发火枪。1.16米长,0.75英寸口径,使用和brownbes相同口径的子弹。
拿中国宋代就出现的神臂弓与之进行比较,神臂弓这是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种弩弓,式样是从西夏流入的。弩身长三尺二寸,弩弓长四尺五寸八分,两弭各长九寸二分,弝长四寸,两闪各长一尺一寸一分,弦长二尺五寸,箭长数寸。
但凡评价一样远程武器的优劣,不外呼考虑三点:射程,射速,杀伤力。如果从经济上说,还要考虑造价和制造周期,以及训练周期。
先说射程,按照记录,brownbess前膛燧发火枪的最大射程是300码左右,有效杀伤射程约80码,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是运气极背。
baker线膛枪的最大射程因为膛线的缘故射程有所下降,但是得益于膛线的稳定作用,其有效射程有200米以上。不过由于射速很低,英军并未大量装备线膛枪。
古代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为300米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500余米,而且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
然后再来看射速,英国在18世纪已经采取纸包弹药以利装填,整个程序还是快不起来。按照官方训练手册的记录,brownbess前膛燧发火枪发射一次需要经过12个步骤,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每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这还是在没有战斗压力下的成绩。
在实战时,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算不错了。而且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际非常容易出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就不知道飞到那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先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到后面慢慢把弹头挖出来。
不难想象用通条去挖装填了火药和子弹的枪管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就这还算是先知先觉,要知道当时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的情况下许多士兵在战斗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
比较起滑膛枪,baker线膛枪就更麻烦了,由于使用线膛枪的时候弹头与膛线必须紧密咬合,无法像滑膛枪一样使用直径较枪管内径还小的弹丸,因此前膛来复枪的装弹十分困难而耗时。射速一分钟有一发就算不错了。为求维持大量火力,当时各国的正规部队仍然配备滑膛枪,只有少数前卫部队才配备线膛枪。
再来看神臂弓,这东西的射速大约是3到4发每分钟,而且操作十分简便,简单到大家很难想象竟会有人能装错。唯一的问题是神臂弓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会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以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最后说说破坏力,不论是brownbess还是baker火枪,用的子弹口径都一样,威力相当不错,因为铅弹体积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头里面无法取出。而且子弹在体内的弹道通常都不是直线,造成的伤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按照记录它发出的弩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连普通火枪子弹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坏力却不如枪弹,伤口也比较容易处理。但是弩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或者加装炸药。
再说造价,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铜制的扳机,麻绳做的弦。照说造价也还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国不会找不到木匠做这个吧?
按照这样推断,如果当时满清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样的阵列和英军对抗,失败的很可能是英军。
可惜满清大辫子不但不重视火器,连弓弩都不重视。清朝的失败,首先是政府懦弱上的失败,然后才是技术上的失败。
热兵器的发展是一个远远比冷兵器发展更为复杂的过程,杜睿不是不想让唐军现在就拿着冲锋枪作战,而是依照着目前大唐的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根本就做不到。
中国的早期火枪,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叫做“突火枪”,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
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
这种原始的火枪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再因为其枪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高干脆炸膛,竹子哪里撑的住那样的爆炸,所以,一个二十人的火枪队,一次射击能有5个人成功的开火就已经是万幸了,这射出的五发子弹,有两颗能在到达敌人的面前之前不掉下来就又是一种万幸了,而到了敌人的面前可能又会有一颗子弹从敌人的身旁飞过,而最后的子弹,结果因为敌人的甲胄坚固。总而言之,威慑,威慑力量而已。
到了元朝,先是火药的配比被重新调整,导致同样体积的火药,其在相同空间内所引发的爆炸气流压强比原来的压强提高了约三倍,即是说,弹丸的加速度变为了原来的三倍,出膛速度变为了原来的1.732倍,而与此相对的,竹管制的枪管被换成了生铁管,能承受的膛压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火枪的使用价值由于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弹,主要以石块和铅弹为主,所以这种新式的火枪被命名为“石火矢”。
不过,由于它的体积大,且十分的重,并不是替代弓箭的优秀装备,反而被送到欧洲去替代弩弓对付重装骑士比较好一点。
同时代,元朝也制造出了早期的手枪,其虽然便于携带,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怜,基本上没有战术上的价值,给高官们用来防身,或者只是作为玩物更合适一些。
至于西欧方面,出现同类武器是在十四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其名叫“火门枪”,其实基本类似以后的“火绳枪”,但体积和重量都远胜后者,而杀伤力似乎和火绳枪差不多,所以,这种武器主要是用于城堡要塞的防御。
当时骑兵也装备了火枪,德意志的枪骑兵们就曾用“火门枪”把法军打得惊恐万分。骑兵用的火枪要短一些,小一些,射击时先用绳子把枪拴在脖子上,在马鞍上支一个‘y‘形的架子架住枪管,后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铁甲,右手点火,估计这也是最早的“骑铁”了吧,不过关于这个兵种的价值,把法军打得惊恐万分,而不是打败,可见,也是威慑力量。
到了十五世纪初期,战场上出现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从而,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
而且,工匠们在新式火枪的枪膛内装进了一种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但是,这种武器只有在近距离,乱枪齐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较大的威力。
到了十五世纪中叶,在日本战场上小放异彩的“火绳枪”终于出现了。最初的火绳枪的点火机构是一个简单的呈“c”型的弯钩,其一端固定在枪托一侧,另一端夹着一根缓燃的火绳。火绳是经过硝酸钾或其它化学药物处理的麻绳捻成的,到了后期,也有用火棉拉成丝与浸过蓖麻油的麻绳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区甚至使用“燃水”浸泡麻绳制作火绳。
弹丸采用铁或者铅做成,一般来说,因为铅软且易变形,所以在装填时和命中目标时,都有相当的好处,否则的话,装填弹丸时,需将铁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铁弹进膛,非常的浪费时间。火绳枪发射时,可用手指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引燃点火药,继续点燃发射药。
这样,射手可以一边瞄准一边推火绳点火。在抵消后座力方面,火绳枪使用了滑膛技术。不过,由于其是前膛单发填装且弹丸与推进药分装,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约为30秒一发,而且是经过训练的高级火枪手。
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绳非常容易被风吹灭或者雨浇灭,射击非常容易失败,枪手还需要用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绳,所以射击失败之后的重新射击也非常的麻烦。
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绳的问题被圆满解决,西欧的工匠们在枪的后部增加了一个由扳机所带动的小火炬,这个小火炬在战斗的时候一直燃烧着,当需要开枪的时候,就扣动扳机使小火炬向前运动,接触到前面插着的火绳,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团揉成,上面燃烧着的火不易熄灭。
这样一来,火绳枪手在射击失败之后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折子,杀起人来方便了许多。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80米。
之后,火枪技术又在两个领域中不断的发生着革命,一是击发技术,另一则是弹药技术。前者的发展,先是在16世纪后期,欧洲发明了一种“火种点火”的方式。
技术原理是,在一个小管里放一个“火种”或一节短火绳,枪手只是在用枪时才点燃火种,不至于因枪上都带一条点燃的火绳而在夜间暴露目标。“火种”式火绳枪就是后来隧发枪的先驱。
而燧发枪则在不久后的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
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周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如果说燧发枪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技术的结束,那么随之而来的爆炸式点火技术就是瞬间点火时代的开始。
首先进行爆炸式点火技术激发试验的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福希斯的苏格兰牧师。福希斯开始用的是器皿装雷粉。后来把雷粉铺在两张纸之间。在进一步制作了纸卷“火帽”,这种发明大大加快了枪械的发射速度。
1808年,法国机械工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了针尖发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这样一来,击发枪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纪,针刺击发枪也诞生了。其最早出现在1840年,是德国人德莱赛发明的,故又称为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其技术特征是: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并用针击发火。这种武器首先由普鲁士军队装备,在普鲁士的三次王国统一战争中,其大放异彩,令丹奥法三国骑兵闻枪色变。
火枪设计经过一系列变革之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全世界范围内逐渐趋向统一。那就是口径在7.92毫米左右的枪机自动的步枪。不过,一战之后,各国都已经积极开发自动装填步枪。先后出现了许多新式步枪,如前苏联的西蒙诺夫,法国的m1918式,德国的伯格曼式,美国的伽兰德式和英国的斯普林菲尔德式等,基本上都是类似于“三八大盖”的步枪。
杜睿当然不可能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带着一帮铁匠,木匠出身的大唐工匠制造出自动步枪,他还没有这个能耐,他能做的就是依靠着现有的条件,让大唐的兵器史跨越一千多年,直接进入到击发步枪的水准了。
然而让武器进化,让大唐军队首先在装备上立于不败之地,这只是影响战争进程的一个要素,而成为不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在杜睿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年代,随着世界步入新世纪,各种新式武器层出不穷,特别引人瞩目的有比如f35,无人侦察机,单兵系统,太空卫星武器等等,等等。
但是尽管新式武器层出不穷,做为武器的操作者,人,仍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这样说,失去了人的操作,再精确的武器可能也是一堆废铁,反之,再勇猛善战的人,如果没有精确武器的配合,也可能战败。
战争,其实涵盖了很多因素,人,武器,天气,地理,甚至神秘因素,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似乎不能简单的说是人或者武器。
杜睿始终都认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只有人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英雄,在战争中,也只有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战争中的人,其实就是官、兵、民。指挥官指挥得当,甚至指挥艺术高超,能极大调动士兵的战争热情,士兵战斗经验丰富,战斗素养高,意志顽强,身经百战,更能促进战争形势走向有利,百姓衷心拥护,积极参战,也可以有利打击敌人。纵观华夏历史上的历次武装斗争,基本都是这样,人的因素起到了决定作用。
当然,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但这个决定因素绝对不单单是人的单兵素质和战斗意志。其实单兵素质和战斗意志只是人的因素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武器装备也属于人的因素。
或许有人认为,唯武器论和唯人论向来就是水火不容的两派,怎么现在就走到了一块了。
原始社会,人们赤手空拳对付野兽,结果后果可想而知,人类伤亡惨重。后来社会进步了,人们发明了武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拿起猎枪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死猛兽。
表面上看人好像借助了外力猎枪,其实人就是使用了自己的力量,智慧杀死了猛兽。武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武器的因素就是人的因素,因为人的智慧高低直接决定了武器效能的高低,高智慧的人类创造了高效的武器,直接决定了低智慧猛兽的死亡。
同样人的智慧决定了武器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战争的成败。后世的老美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始终贯彻执行。老美把全国的精英集中起来大搞武器研发、制造、实战,美国对本国的科技国策,就是最新最优的科技成果首先运用于军事装备,最好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给予军事装备人才。目的就是运用本国最优秀的人才集中一切力量打赢每一场战争。
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伟人说的,其实很多人只理解了一半,以为就是武器落后了会导致战争失败,形成了唯武论,其实两者观点都是错误的,唯武论只是从表面现象判断结果,没有深入剖析本质,还标榜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其实犯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他们只看现象,不知本质,武器的本质就是人的创造,人的因素决定武器的因素。
再看看唯人论,唯人论强调人的单兵素质和战斗意志,说什么这两点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这两点是辅助因素还说的过去,但说是决定因素那就是无稽之谈了。
且不说穆斯林的人肉炸弹体现了穆斯林英勇程度绝对超过了一般人,连妇女儿童跟老美同归于尽都不会眨一下眼,这种事要让一般人,甚至是一般的士兵来做,恐怕都得尿裤子,但是谁敢肯定他们打得过正规军队。
再看看单兵素质,增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个个武艺高强、骑术精湛,单兵素质天下第一,但是在一群拿着枪炮的英法联军面前全军覆没,英法的精锐都在欧洲战场。
这帮英法联军只不过是群临时招聘的二流子,谈不上什么单兵素质,刚刚学会放鸟枪而已。
武器的出现是现象,人的创造才是本质。
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而目前来说,因为杜睿的出现,提前诞生的燧发枪虽然领先了这个时代,可是要成为重要因素,都还不够资格!
简单一句话来说,现在的战争,还是要靠人来打的。
薛仁贵和杜耀祖的反映,不得不让杜睿担心,因为燧发枪的出现,让他们误以为战争的胜利已经唾手可得,这是非常危险的,尤其这一次的对手开始在历史上以悍勇铸成的阿拉伯军队。
燧发枪可以说是丰富唐军进攻手段的一种方式,但是绝对不能在现阶段成为大唐军队作战之时,得以依赖的方式。
“你们觉得这燧发枪在手,天下间就再也没有了大唐的对手吗?”
杜睿突然问出了这么一句,不单单是早就见识了燧发枪威力的杜耀祖,就连薛仁贵都是一愣,在他们看来如果这等威力巨大的神兵利器都不能绝对一场战争胜负的话,还有什么能决定呢?
特别是他们都知道,当初杜睿远航之时,曾在埃及行省凭借着流动之火,就将阿拉伯军队杀得抱头鼠窜,大败亏输,如今有了比那流动之火更加先进的火器,胜利自然就被唐军抓在手中了。
杜睿见状,说道:“就目前的燧发枪威力,和战争形式来说,燧发枪还明显不足以决定一切,我着令公布开发这燧发枪,不过是希望能将大唐军队带进另一种战争的行事,让大唐逐渐的熟习这种热兵器。燧发枪虽然威力不小,可是要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还早呢!”
听杜睿这么一说,薛仁贵和杜耀祖也随即冷静了下来,薛仁贵是战场宿将,杜耀祖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了,被杜睿提醒过后,立刻就清醒了过来,再去看那个方才为之震惊的火枪战阵的时候,居然发现了之前很多被忽视了的问题。
薛仁贵当先反映了过来,对着杜睿一拱手,道:“多谢兄长,小弟受教了!”
杜耀祖也是满脸的尴尬,方才他当真是觉得有了这火枪战阵,完全可以横行天下了,如今被杜睿一提醒,他才知道,自己原来不过是个井底之蛙。
杜睿见状笑道:“其实这火枪要说是独步天下,倒也不为过,只要我大唐尽心研究,总有一天会研制出更加先进,威力也更大的火枪,到时候,试想一下,当我们拿着射速更快,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的火枪,与敌长矛,弓箭对阵的话,会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薛仁贵和杜耀祖被杜睿说得都不禁一阵心痒难耐,想象着杜睿描述的那个场景,最终两人不约而同等的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一屠杀!
杜睿接着有对两人道:“这火枪刚刚诞生,便是我大唐军队操练了一段时间,对其也不甚了了,如何使用,还需要你们多多钻研,但是有一桩事,你们要牢牢的记住,而且要紧记,到了埃及,无论遇到的敌人是谁,这火枪也万万不能落于敌手,倘若被敌人掌握了这火枪的制造工序的话,对大唐害莫大焉!”
杜睿可是知道,当初就是因为蒙古西征,结果遭遇败仗,中原的火器制造技术也就随之传入了西欧,最后西方人便凭借着学自东方的火器制造技术,反过来送给华夏民族数百年的黑暗。
这件事杜睿绝对不能不防备,一想到那数百年的黑暗,杜睿的心里除了满腔的悲愤,就是阵阵的悲凉,华夏民族发明了火药,可是结果呢,自己的聪明才智,转过头来,却成了带给本民族灾难的东西!